衙前围村发现明清城墙更楼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4798
地产新闻
衙前围村发现明清城墙更楼
(文汇报) 2018年6月8日
古迹办「加时」扩考古范围 搁置重建工程等报告

香港文汇报讯 (记者 岑志刚) 市区重建局衙前围村重建项目发现城墙及更楼遗址,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市建局表示,古物古迹办事处已给予更多发掘时间,扩大考古及发掘范围,待考古专家年底提交报告,再研究保育方案,强调在政府部门同意之前,不会进行任何发展工程,未知对项目的设计与时间表有多大影响。

衙前围村有逾600年历史,是香港市区最后一条围村。市建局於2016年完成衙前围村重建项目的所有收购、安置及补偿工作,并於同年3月至10月期间展开考古发掘工作,寻找地下的文物遗存,包括围斗及围墙、护城河和住屋及文化聚落的证据。初步结果显示,在围村的东北角与西南角均发现了不同保存程度的围墙和围斗的石制地基,估计最早建筑时期为明清两代。

部分遗迹保存情况参差

市建局规划及设计总经理黄知文昨日表示,根据历史记载,围村四角均建有更楼,专家在位於西南角的T9探方(见图)发掘出4.5乘4.5米的更楼布局,规模较小但较完整,亦包括部分围墙的遗迹,估计基石最早於明朝至清朝中期建造,砖层是17世纪迁海令完结后,经晚清时期的复修或保养而成。

位於东北角的T1探方,则发掘出更楼及围墙地基的部分遗迹,保存情况参差,相信经过不同程度破损,甚至曾被移除,考古专家估计可追溯至清代。

至於东南角T3探方,专家暂时未能发掘更楼地基结构,估计已受植物根部和现代建筑干扰或损坏。

考官专家亦在东面T2探方尝试挖掘围村的护城河遗迹,在向下挖掘2.65米后,只找到明清时期的瓷砖和陶器碎片,未能找到护城河底部,由於地下水涌入,需停止挖掘。

至於围村中部的探方,考古专家指出,大多发现是现代房屋的地基,明清时期聚落的证据较少,但部分探方发现柱孔和明末至清朝初的石块路面。

考古发掘范围面积扩4倍

市建局执行董事(商务)马昭智表示,由於只有T1及T9两处发掘出明清年代遗址,其他探方没有重要发现,专家与古迹办商讨后,获给予更多发掘时间扩大考古及发掘范围,总面积约390平方米,为原先11个探方面积总和的4倍。

他续说,T2探方有地下水进入,如挖掘太深或会倒塌,需进行防护工程,市建局未来会寻求屋宇署批准在该处设立闸板,阻挡地下水进入,以便挖掘至离地面5米位置,寻找护城河的河床。

马昭智表示,考古工作仍未完成,预计今年底向古迹办提交报告。他强调,保育方案未有定案,承诺在保育方案得到政府同意之前,不会进行任何建筑发展工程,亦不会拆卸任何结构。

被问到对项目设计和时间表有多大影响时,他指市建局暂时未有衡量,需视乎报告是否有重大发现,再决定如何修改建筑设计。

衙前围村重建项目於2007年10月展开重建,计划兴建750个私人住宅单位,原先预计2023至2024年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