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流淌港人DNA 「逃生阀」助纾压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6548
地产新闻
海滨流淌港人DNA 「逃生阀」助纾压
(文汇报) 2017年10月11日
倡公私合营发展 促进旅业联系社区

全球沿海城市受惠於海运和贸易,经济发展往往较内陆城市优胜,而随着经济转型、产业多元化,这些城市从本来的港口发展转型为具本地特色的海滨,促进旅游业,使社区更紧密联系起来。香港文汇报日前专访香港海滨事务委员会主席蒲禄祺(Nicholas Brooke),探讨海滨开发和经营之道,以及作为纾缓城市人压力的重要角色。■香港文汇报记者 李钟洲

香港维多利亚港两岸有73公里长的海岸线,当中70%属政府所有,蒲禄祺称这是香港独有,环顾全球只有纽约拥有相对大面积的公园和海滨休闲用地,这是香港发展海滨的重大机遇。

蒲禄祺形容海和海港是「港人的DNA」,也和香港未来发展息息相关。他寄语年轻人「海滨是他们命运的一部分」,他们现在可能未能完全理解其意义,但发展和改善海滨并不只是当前的举措,而是更多地为下一代人着想,这亦是香港作为国际城市的声誉和地位之所系。

谈起海滨,总与休闲活动密不可分,包括散步、垂钓和游乐等等,这一切都是建基於海滨所提供的广阔空间,以及便利的交通,方便市民轻松来往。蒲禄祺指出,要构建完善的海滨,须敏锐地注意这地域的特色,例如只宜建小型建筑物,使它们之间保有空间,而且使用合适的物料,让建筑物与海滨巧妙配搭。

创造大量职位 成新景点

无论建造何种设施,都离不开妥善的开发与经营。蒲禄祺建议海滨发展采取海外城市成功实行的「公私合营」(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由政府提供土地和基础设施,邀请诸如饮食业界等私企、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参与经营,明确划分各方职责,并且分享利润。他十分看好海滨带来的庞大商机,这牵涉「经济可持续性」的理念,因为海滨属於大型基建项目,自然可创造大量就业职位,例如正在施工的中环湾仔绕道工程。在海滨落成后,将成为新景点,吸引市民和游客,推动消费和旅游业。

至於社会效益方面,蒲禄祺形容海滨是社区项目,可营造市民的「拥有权意识」和归属感,加强社区之间的联系,并成为大型的公共空间。城市化是全球大势所趋,虽然令社会更富裕,但同时为城市人带来愈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在香港等地少人多的大都会,居住环境狭窄,创造公共空间纾缓压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蒲禄祺就形容海滨可发挥「逃生阀」的作用。

增海堤高度 改善预警防浸

改善海滨发展是全球趋势,亦面临共同的难题,其中一个很明显的风险是全球暖化加剧、海平面不断上升,风暴潮为沿岸带来重大威胁,从8月吹袭港澳地区的台风「天鸽」可见一斑。蒲禄祺表示,海外城市一般透过提升现有海滨的海堤高度来防范,并改善去水设施。至於规划新海滨时,须维持低建筑密度、高比率的开放式空间,并要改善预警系统,即使水浸也不会造成太大损失。

平衡土地用途成最大挑战

不过,蒲禄祺认为最大挑战是平衡海滨土地的各种用途,包括建造写字楼和住宅大厦,直言海滨是城市最有价值的地段,反而带来「选择太多的困局」,容易引起社会争论。蒲禄祺承认「海滨并非总是会赢」,他解释指,当一些城市需要财政收入,昂贵的海滨用地通常会被拍卖给地产商建屋,或作为其他综合发展项目,他坦言在房屋需求和海滨休闲之间是困难的抉择,在这情况下,政府的强势领导更显重要,才不会让既得利益者左右海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