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房屋太敏感 免招话柄慎又慎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5642
地产新闻
土地房屋太敏感 免招话柄慎又慎
(信报) 2017年10月10日
自从今年七月上任以来刚逾一百日,特首林郑月娥将於明天发表第一份《施政报告》,毫无疑问是万众瞩目的焦点所在,能否把良好的开局延续下去,视乎这份「处女作」是否真的能够一如其承诺,为香港人带来希望。稍稍回顾最近三个多月,林郑处事作风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刻意摆脱前特首梁振英影子,其二是专注於民生项目,尽量避免触及政治争拗。凭此推测,第一份《施政报告》主要内容必定围绕民生,政治问题较少着墨,甚至束之高阁。

即使单计宣读报告的方法,林郑显然亦要展示她不爱吃「萧规曹随」那一套。行政会议召集人陈智思透露,林郑不会像历届特首那样在立法会喃喃读毕整份报告,改为只读施政重点,预料时间浓缩至一小时之内。据陈智思解释,过往宣读《施政报告》的时间愈来愈长,读出整份报告并无启发性,以较短时间宣读不代表不重视细节,相信有助大家更聚焦未来五年的施政重点。

按照林郑当选前后的口风,她颇希望香港能在不同方面包括创新科技追落后,而民生项目一定离不开最受关注的土地和房屋,《施政报告》重头戏自然是林郑不断宣之於口的「首次置业上车盘」计划。虽然这是民生项目,但我们不得不提醒一句,土地和房屋对於香港人来说太敏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不小心的话,很容易又会演变为没完没了的政治争拗。因此我们呼吁,首置上车盘无疑值得欢迎,不过落实过程必须慎之又慎,防止予人利益分配不均之质疑。

首置上车盘的用意是帮助无法购买私人楼宇的中产阶级成为业主,受惠的目标对象估计是家庭每月收入五万二千元至七万元左右的人士。月入下限设定为五万二千元问题不大,因为这是居屋白表人士的入息上限,既然首置上车盘定位是「居屋之上、私楼之下」的夹心层,那么月入下限的界线可说合理。至於月入上限为什么要定在七万元左右呢?恐怕林郑要费一番唇舌解释,而且她还要面对部分民粹主义者的诘难,如此收入已经是社会上较富裕的一群了,政府以公帑帮助他们置业算不算本末倒置?林郑最好能够说服大家,政府务求雨露均沾,一方面帮助中产,并建立一级接一级的置业阶梯;另一方面加快兴建公屋帮助草根阶层。

政府更加要小心处理的是公私营合作模式,稍一不慎必招话柄,毕竟阴谋论家最爱谈的其中一个话题是「官商勾结」。

为了不影响原定公屋及居屋的供应,首置上车盘必须另觅新的土地来源,於是乎,私人地产发展商持有的农地乃现成的选择,所以公私营合作模式应运而生。问题是,农地改变用途成为住宅涉及多重手续,既要得到城规会批准,又要补地价,若然位置偏远,还要兴建道路及大量基础设施。农地一旦受到政府「灌顶加持」,加快办妥各种手续,怎样才可以避免落入「明益地产商」的窠臼?我们认为,公私营合作模式原则上无可厚非,但林郑应该尽可能保障最大的公众利益,例如改变用途之后的土地不得兴建太高比例的私楼,首置上车盘的单位应占多数,这样才有机会堵住悠悠众口。

首置上车盘计划最终是龙是蛇,另一关键在於数量,如果只有十幢八幢落成,林郑执政五年后未必可以将之列作亮丽的政绩。

姑勿论如何,百日以来见到这位新特首费煞思量,左频右扑,颇有一番橡皮筋拉得太紧之感,但愿只是为了赶功课撰写《施政报告》而出现的一时疲态而已,日后将会回复「好打得」的状况。五年任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保持身心健康是必备条件,更何况,若然民生项目处理得当,坚实赢取民心,谁敢肯定任期不是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