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黄建业为港楼把脉 由劏房打拚到山顶 吁港青「无梦不发达」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6477
地产新闻
美联黄建业为港楼把脉 由劏房打拚到山顶 吁港青「无梦不发达」
(信报) 2017年9月25日
近年部分本地年轻人怨气颇重,背后涉及不同原因,然而楼价高企肯定是「元凶」之一;老牌地产代理美联集团(01200)主席黄建业,由年轻时居於有如劏房的超细单位,到后来统领自己的王国,家住数千尺山顶豪宅;40多年职业生涯,见证香港楼市起落变迁,对今天的现象,有他独到深刻见解。

黄建业认为,本港楼价贵的根源在於土地短缺、供应不足,后生仔女感无力置业,难免心存怨愤,很可能触发社会运动,「政府应加快觅地,做好基建,令港人安居乐业。」只要楼价回落,年轻一辈对前景重拾希望,人心自会趋向安定。

黄建业近来较少曝光,访问一开首他便打趣说自己「Out 啦」,谦称要依赖年轻同事,又语重心长地叹谓:「做集团主席很辛苦,要熟悉上市规则,干不好要坐监,所以一定要做到老、学到老。」虽然言谈间不无唏嘘,日理万机的他心态却依然年轻,尤其对风险的警觉性很高,其坚忍及开拓的精神,正是带领集团业务壮大的关键。

年轻雄心创业遇股灾

现时人人都谈劏房,说面积如何细,环境如何差,「我也是由劏房爬起来的」。黄建业补充:「1973年中学毕业后,考到加拿大的大学,可是家里没法负担,惟有留港打银行工,又不想与父母同住美孚新邨,於是搬出旺角唐楼,同一层住15、16人,一个板间劏房住4伙,我与一位教师分占上下格碌架床。」

那年头,在银行工作绝对安稳,黄建业却心有不甘,想到同学们不是往美国波士顿,就是赴英国伦敦进修,日后回港身价必大升,自己则输在起跑线,遂萌生创业念头,「适逢我所任职的外资银行调我到美孚分行,我觉得那里住宅数目多且成交活跃,家人刚巧有个铺位,便搞起地产代理生意来。」

做生意有赚有蚀,创业岂会一帆风顺,不久后遇上股灾,恒生指数由1973年3月的1700点不断下挫,至1974年12月跌至仅约150点,这对黄建业犹如当头棒喝。经一事长一智,到1995年美联上市,股灾这位「老朋友」未几又造访,「1997年楼市大跌,杜氏理论(Dow Theory)救了我。」该理论是关於市场走势的著名技术分析工具,当时美联预测楼市跌剩三成,黄建业狠狠地把物业割价沽出,保存实力,才令公司不受影响。

房策须配合人口需求

纵横地产代理界超过40年的他,眼见近年楼价问题已变成社会深层次矛盾,忍不住有感而发:「香港土地需求大,无论内地人来港工作或读书、港人结婚,甚或离婚……在在都会增加住屋数量;随着港人累积财富,又要求改善居住质素……土地政策必须跟上需求,否则应付不了,社会是埋藏着不满。」情况就如早年美联员工只得200人,如今已增至9000多,「若会计部人手不变的话,日常工作处理不来,就会爆发积怨。」

众所周知,香港楼价高昂,是全球最难负担城市,面积细小、被称「纳米楼」的新界私人住宅,也要300多万元;黄建业认为,本港弹丸之地,作为全球一线城市,楼价贵属正常,「二三十年前香港人穷,经过几十年拚搏,现在富裕起来,对生活质素要求高,喜欢住较大空间。」加上现时每年离婚个案约达两万宗,夫妻其中一方要另觅居所,而外国驻港办事处数目不断上升、内地人才来港,都对住屋产生刚性需求。

社会发展快速,当局的住屋政策须与时并进,「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地人买6000方尺大宅非常罕有,即使到了1998至2002年,大单位也很难卖出,现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大单位及独立屋有需求。」

除了天价豪宅,另一市场需求是「迷你单位」,「这是入门版,将价就货,可以让市民先上车。」黄建业说香港经济繁荣,政府却没关顾好房屋需求,导致换楼市场冰封。「一个健康的楼市是:结婚、生仔、细屋换大屋,有个安乐窝。」他表示,市民愿意换楼是好事,说明对香港有信心,惟如今买楼风气是靠父干,等於超前买楼。

搬屋28次 换楼达人

有一子两女的黄建业,其中一名女儿已婚,他与两子女同住山顶3000多方尺大宅;讲到换楼,他堪称达人,因曾搬屋28次之多,浅水湾两次、 山顶两次,以为他搬上瘾,身旁的美联首席分析师刘嘉辉即补充:「黄生是因应哪区分行多,就搬到哪里,可以更了解不同分区的市场脉搏。」原来这也是工作上需要。

「无梦不发达」,他特别寄语年轻人,要有理想、 刻苦耐劳,又认为既然香港楼价奇高,可考虑到大湾区投资买楼,「美国人到华尔街上班,都是花个多小时车程;待交通及过境措施改善,港人到内地居住,跨境上班只花半小时。」他续说:「我们做生意的,亦试图在那里(大湾区)抓紧机会,怎么香港年轻人如此排外?不去捕捉,那便令自己错失机会。」

时下年轻人喜欢「转工又转工」,黄建业则奉行「投资又投资」,过去每当有钱便买楼收租,建议后生仔女应先努力奋斗,提升工作能力,学习股、楼知识,才能生财有道,「投资学问多:供求、利率、风险、货币、心理因素、管理作风……实践时不要败给市场。」因他相信,知识总能改变人生。

采访、撰文:廖美香 

摄影:廖美香、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