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公营房屋比例 改善住屋条件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4886
地产新闻
增加公营房屋比例 改善住屋条件
(文汇报) 2017年7月22日
工联会立法会议员昨日与运房局局长陈帆会晤,建议将公私营房屋比例由6:4改为7:3,增加公营房屋供应,获当局以开放态度回应。本港楼价已严重脱离市民的负担能力,越来越多家庭置业无望,确有必要增加公营房屋供应,照顾基层的住屋需要。政府还需努力增加土地供应,进一步丰富公营房屋的种类,重建市民的置业阶梯,满足不同阶层的居住诉求。 

本港楼价居高不下,虽然昨日公布的楼价指数连跌3星期报 159.15 点,但是新界两区持续表现突出,其中新界东已连创3周新高。与此同时,马鞍山一幅地皮公布中标结果,楼面地价超过11000元,创沙田区新高,反映楼价仍无下跌迹象。连新界的楼价、地价都高处未算高,普罗大众难以负担置业的高昂费用,只能望楼兴叹。

过去5年本港楼价上升六成,期间公屋轮候册的队伍越来越长,反映越来越多市民被排除在置业阶梯以外。截至今年3月底,公屋轮候宗数约27万6000宗,平均上楼时间要4.6年。虽然特区政府锐意增加房屋供应,但毕竟见效需时。公营房屋的土地供应更存有缺口,政府提出的十年建屋目标,包括28万个公营房屋与18万个私营住宅,目前仍有4万多个公营房屋单位的土地未有着落。因此,适当调整公私营房屋的比例,有数据和现实支持,值得当局积极考虑。

不过,公营房屋不单单指公屋,应有更丰富的种类和更广泛的覆盖面。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政纲中提出重建港人置业阶梯,除了公屋和居屋,还增加绿置居、首次置业上车盘等政府资助房屋的种类,以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

事实上,楼价升幅远远抛离公屋入息限额上升的速度。以过去1年为例,楼价指数上升超过两成,这意味着越来越多家庭成为难以上楼的夹心阶层,既不能申请公屋、又被楼价抛诸脑后。对於这个越来越大的群体,政府不能置之不理,必须以多层次的公营房屋政策,形成公屋(租金资助)、绿置居(市价五五折)、居屋(约市价七折)、港人首置上车盘和私楼5层的置业阶梯,确保不同收入的家庭都有置业的希望,避免沦为「夹心人」。

增加公营房屋,解决基层住屋问题是施政的重中之重,其中关键在於土地供应。增加公营房屋比例,要以增加整体供应为大前提,而不能一味将原来发展私楼的土地改划作公屋用地,否则只会拆东墙补西墙,对升势暂歇的私楼价格火上加油。因此,开展全方位觅地,加快发展棕地、大规模填海等拓地措施,应是本届政府全力以赴的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