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缩水」 王坤倡降绿化地比率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4646
地产新闻
公屋「缩水」 王坤倡降绿化地比率
(文汇报) 2017年7月10日
港府近年致力觅地建屋,但公营房屋数量仍是供不应求,公屋轮候册申请宗数升至近28万大关,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更急升至4.6年。另外,回归后新建公屋单位转为采用构件式设计,亦被指面积「缩水」。

根据房委会资料,1997年3月底,香港的公屋申请者数目只有14.47万个,但公屋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却高达6.6年。

后来政府大力增建公屋,并提出申请者由申请至首次配屋3年上楼的编配目标,轮候时间於2003年一度跌至2.3年,一直维持至2013年均低过「3年上楼」的目标。

不过,随着申请人数增加及公营房屋建屋量放缓,到了今年3月底,公屋轮候册已累升至近28万个申请,较1997年升近一倍,其中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更高达4.6年,远远抛离3年上楼的编配目标,对比2005年低位平均轮候1.8年相距甚远。

由於一般申请者由家庭和长者一人申请者组成,当中长者一人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仅为2.6年,意味着家庭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还要长得多。

回归后公屋的居住面积也出现变化。房屋署的公屋编配标准为人均室内楼面面积不少於7平方米,根据房署资料,公屋人均居住面积由1997年的9.5平方米,升至今年的13.2平方米,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近年新建的公屋单位,皆采用构件式设计,被指面积「缩水」。

公屋联会前主席王坤表示,近年政府对新建公共屋邨的绿化和休憩用地比率都有标准,加上要增加单位供应,导致新建公屋单位面积的确较以前缩减,「房署的说法是改善居住环境,但一般市民或许感受不到,回到家只觉单位细了」,建议房委会可适度降低绿化用地比率,提供更多居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