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自保劈估价 置业上会要量力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6670
地产新闻
银行自保劈估价 置业上会要量力
(东方) 2016年2月29日
港楼跌势已成,银行都狠劈主要屋苑的单位估价,减幅远较整体楼价指数跌幅更高,直接反映银行对楼价及经济预期悲观,在审批按揭时,随时收紧放贷金额及要求,甚至低於市价,买家首期准备更要充裕,以防因估价不足而被迫挞订。

在楼市下行周期间,估价与市价可谓「累斗累」,个别单位以低市价成交时有所闻,业主或多或少自乱阵脚,令买家锄价更深,议价空间愈来愈大,银行审批按揭必计算抵押品价格趋势及借款人还款能力,买家除要小心估价跌得较市价快,更要评估自己是否从事「高危」行业,银行一旦批出较预期少的贷款,手头备用资金亦能顶上,确保可以「上会」做按揭。

经济及楼价表现息息相关,银行既要「自保」,以免资产质素被负资产所拖累,在审批按揭上已倾向从紧。港楼去年第三季开始「转角」,第四季即录得九十五宗负资产,可承做较高按揭成数的银行职员沦为首批负资产,至於去年摸顶入市,并承做高成数按揭的业主,很大机会成为下一批「苦主」。即使负资产占比不高,但对整体楼市气氛终究不利。

政府虽强调去年初进一步收紧七百万元以下物业按揭上限至六成,已压抑部分买楼需求,即使楼价下跌一、两成,也不至於立即出现大量负资产。不过,此只适用在二手物业上,部分港人去年靠新盘二按上车,避过银行的供款压力测试,楼价跌少於一成,他们已轻易跌入梦魇,真实的负资产宗数或较金管局数据来得多。虽然负资产不代表业主「断供」及银主盘数量急升,但负面情绪多少反映在消费及投资上,导致本港经济雪上加霜。

政府坚拒因为「恐慌性」论调而胡乱「托市」,并在新年度卖地计划中,推出可兴建逾一万九千伙的住宅地,当中罕见涉及大批市区单位,以刺激发展商积极性。政府增加房屋供应无疑有助解决长期供求失衡的死结,但楼市才刚步入调整期,供应增加对港楼价构成一定压力。政府落力「追落后」,惟供求步伐并非能够控制,恐加深楼市调整速度及幅度。

本地经济及楼市明显转弱,加上政府未拟撤逆周期措施,私楼需求迅速萎缩。在长远房屋供应增加下,意味「离地」多年的楼价会继续调整。银行估价愈趋贴市,更推了楼市一把,形成估价和市价向下的漩涡,买家尤其是首次置业的上车客更要量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