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土地望海止渴 改比例影響深遠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4269
地產新聞
拓土地望海止渴 改比例影響深遠
(東方) 2018年10月11日
林鄭月娥發表第二份施政報告,大部分內容新瓶舊酒,小打小鬧,唯一堪稱「亮點」的是「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填海一千七百公頃,為一百一十萬人提供居所。藍圖不可謂不美麗,計劃不可謂不宏偉,怕就怕「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才則不足」。

同過去的施政報告一樣,今次林鄭主打房屋政策,提出多項拓土舉措,包括通過活化工業大廈,提供過渡性居所;發展農地,並以「共享土地先導計劃」取代備受爭議的「公私合營」;最重要的當然是在交椅洲及喜靈洲填海,建造至少四個人工島,建成後不僅是香港最大新市鎮,亦是中區及東九龍之後的第三個商業中心。填海加上交通配套的成本高達五千億港元,堪稱香港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發展大計。

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對港府而言,不管是用甚麼拓土方法,只要能建成房子就是好方法。老實說,填海並非洪水猛獸,別說新加坡等地都因資源不足而填海,香港過去亦曾大規模填海,否則就沒有中環、灣仔等商業中心區及沙田、將軍澳等新市鎮。所以,只要不是在維港填海,相信大部分市民樂觀其成。

但問題在於,填海在港英時代行得通,沒有人說三道四,如今則阻力多多,弱勢港府能否闖過環保組織的掣肘以及立法會拉布這一關,誰也說不準。最令人擔心的還是港府的施政能力,誰都知道,港府凡事拖拉,程序漫長,研究復研究,諮詢復諮詢,單是填海大計的前期研究工作都要耗費不少時間,更別說動工興建。港府表示最快十四年後見效,這是最樂觀的估計,考慮到港府基建延誤超支成為常態,填海大興土木何時才能落實真是只有天知道,有關計劃被命名為「明日大嶼願景」,頗有「望海止渴」的意味。

回歸以降,歷屆政府從來不缺願景,缺的是動手落實的能力。可以看到,董建華的「八萬五」淪為「不提起就不存在」,曾蔭權爵士的「十大基建」變成「十大醜聞」,梁振英的「十年房屋大計」也是走數收場,如今林鄭的「明日大嶼願景」會不會淪為「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大家只能拭目以待。

填海造地固然是長路遙遙,難解無殼蝸牛的燃眉之急,而港府將公私營房屋的比例由「六比四」改為「七比三」,更是影響深遠,爭議不可避免。事實上,七成土地用來建造公營房屋,私營房屋用地相應減少,不可能不影響私樓供應及價格,惹來有樓一族的擔心。再說,林鄭的公營房屋並非傳統公屋,而是以資助出售房屋為主,針對公屋富戶、夾心階層及部分中產人士,而出租公屋供應銳減,基層人士「上樓難」勢必雪上加霜。

一言以蔽之,填海是說易行難,而以資助出售為主的公營房屋政策,更是徹底改變了公屋主要是用於出租及照顧基層的初衷,對財富分配及香港社會結構等將帶來深遠影響,禍福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