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成「窩居族」挺發展棕地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5027
地產新聞
近八成「窩居族」挺發展棕地
(文匯報) 2018年9月26日
一項針對不適切居所住戶的調查發現,劏房居民最關注短中期的房屋需求,有逾90%受訪者支持興建過渡性房屋,並願意在輪候公屋期間於待重建公屋暫住,並有78.7%受訪者支持發展棕地。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尹妮)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在今年7月至8月訪問150名居於不適切居所的住戶,包括劏房、板房、籠屋、天台屋及工廈劏房等,了解他們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土地選項的看法。受訪住戶月入中位數為1萬元,當中有近10%受訪者月入低於5,000元。

逾半支持拓新東北及填海

逾80%的受訪者正在輪候公屋,當中65.8%已輪候公屋3年或以上,更有兩名受訪者表示已輪候10年或以上。

調查發現,逾半數受訪者同意發展4個短、中期選項,當中最多受訪者贊成發展棕地(78.7%),其次是贊成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及私人新界農地儲備(67.3%)及重置或整合佔地廣的康樂設施(58%)。

至於在中長期選項方面,58.7%受訪者贊成於新界東北發展更多新發展區,56.7%贊成在維港以外近岸填海,53.3%贊成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兩個試點。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幹事呂綺珊指,92.6%受訪者認為政府應增加土地儲備,54%受訪者說自己不會在是次土地辯論中受惠,因為有關選項發展時間太長及發展成為房屋的土地所佔比例太低。

她續指,在中長期造地的同時,要將現有可發展的土地改劃成住宅用地,率先補回2026年所面對的土地缺口,同意率先發展棕地,如部分零散棕地不適合大型房屋發展,可考慮作為臨時住屋用地,興建過渡性房屋。

居住於長沙灣唐樓8樓的李小姐住在約200呎沒有任何間隔的劏房,每月租金5,000元,她說即使如何提升自己的賺錢能力,生活環境也沒法有明顯改善。

她支持發展棕地及私人的新界農地,如佐敦木球場及粉嶺高爾夫球場,並增加土地供應,加建居屋及公屋,讓更多夾心階層能夠「上車」。

單身人士麥小姐表示,她居於劏房14年,等候公屋也有9年,至今仍未有消息。

等候公屋20年的阿文說,在等候期間要到處露宿,期望當局加快覓地建屋,並容許地理位置合適的工廈,整棟改裝為過渡性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