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東嶼都會 填出半個九龍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4458
地產新聞
強化東嶼都會 填出半個九龍
(文匯報) 2018年8月8日
團結基金倡造地2200公頃 料最多建40萬屋住百萬人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志剛)香港房屋土地短缺,市民負擔能力追不上樓價升幅,公屋輪候年期亦升破歷史新高。為長遠解決房屋問題,團結香港基金提出「強化東大嶼都會」方案,建議在大嶼山東面填海2,200公頃,即約半個九龍的面積,至少七成住宅單位規劃作公營房屋,預計最快只需11年可完成首階段工程,讓居民入住。

特區政府於《香港2030+》提出在大嶼山與香港島之間的海域填海1,000公頃興建「東大嶼都會」,以隧道、大橋以及鐵路連接港島西、西九龍、北大嶼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的18個土地選項中,亦包括發展東大嶼都會的選項。

原方案太保守 難應付需求

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研究報告。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指出,《香港2030+》提出的東大嶼都會過度保守,填海僅1,000公頃土地並不足夠,未能應付需求及釋放潛力,建議強化計劃,推出「強化東大嶼都會」,將填海範圍加倍至2,200公頃,相等於8%香港已發展土地,即半個九龍或110個維園的面積。

「強化東大嶼都會」的填海範圍將擴展至坪洲與周公島、交椅洲一帶海域,並建議興建3條鐵路,分別連接堅尼地城、美孚及屯門南,建成後西鐵在繁忙時間可減少10%至15%載客;人工島亦會有新道路連接堅尼地城、小蠔灣及大嶼山東北角,可連接屯門赤鱲角連接路和十一號幹線。

實現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鄭李錦芬指出,「強化東大嶼都會」距離港島西區只有4公里,接近中環核心商業區,並可加強與新界西連接,加上鄰近大灣區,可實現「一小時生活圈」概念。

基金建議「強化東大嶼都會」約三成土地會撥作住宅用地,約佔620公頃至700公頃,估計可提供25萬個至40萬個新建住宅單位,以容納70萬人至110萬人居住,當中七成或以上單位必須規劃作興建公營房屋;政府應因應社會經濟實際需求,分階段推出土地與房屋,減少不必要的市場波動。

最快2029年完成首期工程

負責進行技術評估的奧雅納工程顧問董事劉偉棠表示,整個計劃可分兩期進行,最快11年後可完成一期計劃,即2029年落成,讓居民入住。

第二期工程則有望3年內完成,可於2032年竣工,合共最快14年可全部竣工。

基金會重申,填海造地是解決土地和房屋問題的根本方法,也是唯一能夠降低目前人口密度的方案,規模龐大的填海亦有利作出整體的城市規劃,提升土地容量和生活質素,並預計該計劃可將香港整體人口密度降低12%,由去年每平方公里2.74萬人降至2043年的2.4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