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價」居屋令社會驚醒 資助房屋應「去商品化」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3873
地產新聞
「癲價」居屋令社會驚醒 資助房屋應「去商品化」
(文匯報) 2018年7月26日
本港樓市熾熱,導致二手居屋價格亦水漲船高,大角咀富榮花園日前誕生本港首宗破千萬元的居屋成交紀錄。居屋本質是資助房屋,通過政府資助協助有住屋需求的中下階層市民安居,而絕非為助人出租或轉售圖利。「癲價」居屋的出現,再次提醒當局必須以新思維,重新審視居屋的定位和功能;尤其在政府加大對未來資助房屋財政承擔的新政下,更要審時度勢,改革資助房屋的流轉機制,將新資助居屋 「去商品化」,力防炒賣牟利,令合資格家庭的居住權得到充分保障,確保社會公平和公帑用得其所。

居屋的初衷是為沒有經濟能力購買私樓的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負擔的自置住房,滿足他們的基本住屋需求,藉此建構港人對社會的歸屬感,而非讓買家將居屋充當為資產增值、轉售圖利的投資工具。居屋在1978年推出,當時規定大部分居屋在購入單位首10年禁止轉售至公開市場。只是到了1999年,政府才縮短轉售限制至5年。隨着居屋轉售限制放鬆,同時本港樓價長升長有,居屋日益成為投資工具。

是次出售的「癲價」居屋,業主於98年11月斥182萬元購入,持貨20年。是次成交,補地價金額逾350萬元,但扣除補地價後,業主賬面獲利豐厚,料有500多萬元進賬。居屋以往以市價7折售予市民,因樓價上漲居屋資產價格大幅上升,一再催生「居屋王」,不僅原業主紛紛出售套現,更吸引不少投資客短炒圖利。

本港近年樓價遠超普通市民的負擔能力,居住問題日益突出。本屆政府下決心解決房屋問題,決定將資助房屋價格與私樓脫鈎,改為與市民負擔能力掛鈎,新居屋、綠置居、首置盤將以私樓價格六折或更低的折扣出售;同時政府承諾為房委會、房協等機構「包底」,這些機構若因出售資助房屋而出現財政負擔問題,政府會一力承擔。政府作出這些改革和承擔,目的就是要令居屋等資助房屋回歸居住功能,滿足市民居住的基本需要。

按照政策設計,居屋價格可隨私人市場波動,並可透過補地價在私樓市場出售,這本是出於建立置業階梯、促進單位流轉的考慮。但在本港樓價失控、樓市泡沫不斷膨脹的形勢下,早有意見提出,收緊居屋的限售期,由5年延長至10年,以免在居屋「破頂」成交的吸引下,助長短炒新居屋的風氣。

本港土地供應越來越緊張,樓價難以在短期內大幅回落,資助房屋更顯珍貴;新資助房屋的折扣更大,意味政府公帑補貼更多。因此,從滿足居住、善用公共資源考慮,都應進一步收緊新資助房屋的轉售限制。此次「癲價」居屋出現,說明單靠加長限售期並不足夠,還應考慮更根本、更徹底的對策,包括改變市場的遊戲規則,將新居屋、首置盤等資助房屋去商品化,禁止在公開市場出售,只可賣給原出售機構或在居屋第二市場買賣 ,只能由合資格港人買賣,以減少資金追逐下的扭曲,令買家不能將資助房屋當作資產增值、轉售圖利的投資工具,確保政府的資助用在解決市民居住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