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全面資訊正視聽 免土地大辯論失焦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5026
地產新聞
提供全面資訊正視聽 免土地大辯論失焦
(文匯報) 2018年5月26日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今日開始,在各區舉辦巡迴展覽和做問卷調查,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收集市民意見,為達至增加1200公頃土地的目標尋求共識。要將這次土地大辯論做好,一方面要確保社會各方面、各階層有充分、均衡發表意見的機會,另一方面政府要提供全面的資訊、必要的引導,避免一些片面、不負責任的言論在過程中不斷發酵。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大辯論可以在客觀、理性、務實的軌道上進行。

為了方便公眾參與,土地小組以「點心紙」的形式列出10個短中期及中長期選項,讓公眾作出選擇,以達至增加1200公頃土地的目標。另外還有8個概念性選項,可為本港長遠發展提供土地儲備,亦一併徵求公眾意見。

這場大辯論是為了讓社會充分討論、凝聚共識,目標清晰。要把好事辦好,首先要確保參與的市民可以獲得全面、正確的資訊,並對公眾提出的疑問及時解答,對疑慮及時釋疑。例如各個選項大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開始建屋,各個選項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區域,等等。與此同時,還要有清晰資料展示香港未來的住宅和商業用地需求,讓市民可以作出理性、負責的判斷。

土地議題是一個專業的議題,廣大市民並非專家,因此在收集意見的過程中,當局需要提供必要的引導。自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立以來,社會上有不同智庫組織發表過多份建設性的報告,為本港土地發展出謀劃策,值得政府和公眾重視。但與此同時,社會上亦存在一些有心誤導或無心誤解的言論,擾亂視聽、影響公眾,如果任由這些不負責任的說法在社會上發酵,將可能令土地大辯論的結果出現偏差。

簡單歸納,這些對土地大辯論及其中選項的質疑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質疑本次大辯論的基礎,打擊土地小組的威信。例如有人提出香港根本不需要1200公頃的土地,只需要600公頃甚至更少就夠,如此質疑大辯論當中的基礎數據,只會令到辯論周而復始。二是將土地需求與人口政策綑綁考慮,例如提出只要香港停止輸入外地人才,就可以少開拓土地,結果是令到辯論擴大化和失去焦點。三是以陰謀論看待部分土地選項,例如將公私營合作發展農地與所謂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等而視之,出現泛政治化的傾向。四是將廣大市民分為不同年齡和貧富組別,放大不同組別的市民對土地選項有不同的取向,從而藉着土地大辯論製造社會撕裂。

必須看到,這些質疑的觀點都無助於土地大辯論達至一個建設性的成果,而只會導致大辯論推倒重來或者沒完沒了,與舉行大辯論的目的和社會期待背道而馳。土地小組和政府部門對於這些歪曲事實、不負責任的言論,必須及時發聲以正視聽,才能確保大辯論在廣納意見的過程中,不會失焦跑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