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樓與貧窮人口同時破頂的反思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5028
地產新聞
股樓與貧窮人口同時破頂的反思
(信報) 2017年11月18日
香港社會存在的矛盾果然複雜難解。就在周五,港股創下十年新高位,恒生指數直逼三萬點大關。樓市更厲害,樓價指數CCL再刷新歷史紀錄,達到一六二點六水平,按周上漲零點八四個百分點,預期升勢未止。而近日西營盤一個二百多方呎的迷你一手單位,發展商開價高達一千萬元,平均呎價四萬五千元,折實也要三萬六千元,實在驚人。

另一邊廂,政府於周五公布最新的貧窮情況,顯示去年全港共有一百三十五萬人落在貧窮線以下,是二○○九年有紀錄以來最高,比前年增加七千人,貧窮率升至百分之十九點九,相當於每五個港人就有一個窮人。即使把政府提供的補貼及福利計算在內,貧窮人口仍達到九十九萬六千人。這種資產價格及財富暴漲與貧窮人口持續增長的情況,雖未至「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惟反映貧富日見懸殊,兩極化加劇,委實是個不容忽視的警號。

根據政府的解釋,貧窮情況惡化的主要原因乃人口老化令長者數目顯著增加,抵消了政府過去幾年實施的扶貧新政策如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低津)的正面效應。負責解畫的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期望,明年推出的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及優化版「低津」可以令更多人受惠,從而把貧窮人口比率降低。

張司長的解釋當然有他的根據,去年長者貧窮人口大升逾二萬人,的確成為推高總體貧窮率的「元兇」;而貧窮長者大增,除與人口老化有關外,本港退休保障制度起步遲且保障力度有限也是關鍵。二○○○年底始正式推行的強積金,對已退休及大量將會步入退休生活的baby boomers來說,幫助猶如雞肋。即使運作已快滿十七年,現時個人強積金戶口結存平均不過十八萬元左右(早年退休的金額更低),根本不足以保障退休長者的基本生活,令他們很易跌入貧窮線之下。

政府否決推行全民退休保障,意味港人退休後的生活,只能繼續依賴滾存總額有限的強積金作支柱。若果政府沒有新的措施或津貼推出,長者貧窮人口只會持續增加,將令整體貧窮情況難有改善甚至變本加厲。特區政府雖然無法扭轉人口老化的大趨勢,但若能在退休保障及支援上多下工夫,例如按長者個別需要提供額外補貼,或減少他們在就業市場面對的障礙與歧視,長者貧窮狀況才有可能紓緩。

此外,社會上另一個與貧窮相關的重要隱患同樣不能輕視,那就是跨代貧窮及年輕世代難向上流的問題比以前益趨明顯及更難克服。

過往的跨代貧窮主要由教育機會不普及、輸在起跑線引致,經過多年擴展大學及專上教育學額,取得大學學位的人數比昔日倍升(從不足百分之五到現時兩成以上);惟隨着經濟結構轉型,大學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的優勢下降,企業內的中層管理職位大量消失,年輕世代向上流動的機會因而大減,變相令他們收入增長的速度與幅度都大為放緩。換言之,低下層家庭的年輕人即使在家人胼手胝足支持下完成大學教育,他們對改善家庭收入的幫助微薄,令低下層家庭難以真正脫貧。

還有一個打擊來自資產價格的畸形。法國著名經濟學者Thomas Piketty在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這部巨著中引用大量數據,說明自八十年代開始,全球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出現資本回報遠高於經濟及工資增長的情況,令財富愈來愈集中在少數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一的富戶手上),低下階層基本上無力扭轉困局,只有愈來愈落後,改善生活拉近貧富距離變得遙遙無期。

香港的情況比其他經濟體更是雪上加霜,以住屋這生活必需品為例,私人住宅樓價動輒近千萬元,未補地價居屋也要五六百萬元才有交易,年輕世代不少要「靠父幹」及上一代資助,包括長輩加按原來居所提供首期,才能「上車」。可對出身貧寒的年輕人而言,他們沒有「父幹」可以倚靠,儲蓄又追不上樓價升幅,莫說難圓置業夢,居住環境也因租金不斷上升而變差。這正是跨代貧窮的另一普遍現象。

若然香港既有大批長者長期活在貧窮線以下,又有大批年輕人面對跨代貧窮難以擺脫,這樣的「先進」社會能讓市民安居樂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