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流淌港人DNA 「逃生閥」助紓壓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6547
地產新聞
海濱流淌港人DNA 「逃生閥」助紓壓
(文匯報) 2017年10月11日
倡公私合營發展 促進旅業聯繫社區

全球沿海城市受惠於海運和貿易,經濟發展往往較內陸城市優勝,而隨着經濟轉型、產業多元化,這些城市從本來的港口發展轉型為具本地特色的海濱,促進旅遊業,使社區更緊密聯繫起來。香港文匯報日前專訪香港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蒲祿祺(Nicholas Brooke),探討海濱開發和經營之道,以及作為紓緩城市人壓力的重要角色。■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鍾洲

香港維多利亞港兩岸有73公里長的海岸線,當中70%屬政府所有,蒲祿祺稱這是香港獨有,環顧全球只有紐約擁有相對大面積的公園和海濱休閒用地,這是香港發展海濱的重大機遇。

蒲祿祺形容海和海港是「港人的DNA」,也和香港未來發展息息相關。他寄語年輕人「海濱是他們命運的一部分」,他們現在可能未能完全理解其意義,但發展和改善海濱並不只是當前的舉措,而是更多地為下一代人着想,這亦是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聲譽和地位之所繫。

談起海濱,總與休閒活動密不可分,包括散步、垂釣和遊樂等等,這一切都是建基於海濱所提供的廣闊空間,以及便利的交通,方便市民輕鬆來往。蒲祿祺指出,要構建完善的海濱,須敏銳地注意這地域的特色,例如只宜建小型建築物,使它們之間保有空間,而且使用合適的物料,讓建築物與海濱巧妙配搭。

創造大量職位 成新景點

無論建造何種設施,都離不開妥善的開發與經營。蒲祿祺建議海濱發展採取海外城市成功實行的「公私合營」(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由政府提供土地和基礎設施,邀請諸如飲食業界等私企、非政府組織和社區參與經營,明確劃分各方職責,並且分享利潤。他十分看好海濱帶來的龐大商機,這牽涉「經濟可持續性」的理念,因為海濱屬於大型基建項目,自然可創造大量就業職位,例如正在施工的中環灣仔繞道工程。在海濱落成後,將成為新景點,吸引市民和遊客,推動消費和旅遊業。

至於社會效益方面,蒲祿祺形容海濱是社區項目,可營造市民的「擁有權意識」和歸屬感,加強社區之間的聯繫,並成為大型的公共空間。城市化是全球大勢所趨,雖然令社會更富裕,但同時為城市人帶來愈趨沉重的生活壓力。在香港等地少人多的大都會,居住環境狹窄,創造公共空間紓緩壓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蒲祿祺就形容海濱可發揮「逃生閥」的作用。

增海堤高度 改善預警防浸

改善海濱發展是全球趨勢,亦面臨共同的難題,其中一個很明顯的風險是全球暖化加劇、海平面不斷上升,風暴潮為沿岸帶來重大威脅,從8月吹襲港澳地區的颱風「天鴿」可見一斑。蒲祿祺表示,海外城市一般透過提升現有海濱的海堤高度來防範,並改善去水設施。至於規劃新海濱時,須維持低建築密度、高比率的開放式空間,並要改善預警系統,即使水浸也不會造成太大損失。

平衡土地用途成最大挑戰

不過,蒲祿祺認為最大挑戰是平衡海濱土地的各種用途,包括建造寫字樓和住宅大廈,直言海濱是城市最有價值的地段,反而帶來「選擇太多的困局」,容易引起社會爭論。蒲祿祺承認「海濱並非總是會贏」,他解釋指,當一些城市需要財政收入,昂貴的海濱用地通常會被拍賣給地產商建屋,或作為其他綜合發展項目,他坦言在房屋需求和海濱休閒之間是困難的抉擇,在這情況下,政府的強勢領導更顯重要,才不會讓既得利益者左右海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