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盤橫行 吳永順慨嘆「賺到盡」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7166
地產新聞
劏房盤橫行 吳永順慨嘆「賺到盡」
(文匯報) 2015年11月20日
香港建築近年愈變愈畸形,一梯30多伙的超高密度私樓、面積不足200呎的超迷你戶型,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吳永順對此十分感慨:「這麼多年住宅樓的演變,都是思考怎樣改善居住空間,我們這一輩的建築師,今日會覺得好奇怪,怎可以走回頭路建細單位?」他認為,「奇則」背後反映的,是香港「賺到盡」的社會文化。吳永順指:「看不同年代的樓宇,就知道該年代背後的價值觀。」究竟,包裹在香港繁華社會的背後,是怎樣一個冰冷的現實?

銀碼細呎價隨時更高

吳永順日前接受記者訪問。他笑說:「現時的住宅,一間屋原本四間房,他(發展商)就將四間房變成四個單位。」玩笑般的語句,卻道出一個令人嘆氣的事實。他坦言,建築師亦有掙扎,因難以想像細小的空間,如何能夠居住,但現實是今天樓價高企,細價樓銀碼平有市場,發展商在「賺到盡」的商業原則驅使下,大量興建細單位:「其實銀碼細,呎價隨時更高!」

發展商「賺到盡」的想法一直都存在,甚至主導近年香港的建築文化。最近有樓宇「一梯三十多伙」,就是減少走火梯的數量,以增加可銷售的住宅樓面。在以往「建築面積」年代,發展商可以將走火梯計入面積出售,就不會想到這種方法。「以前賺盡有以前的計算方式,今日新例後繼續發揮他的功能,影響建築設計,甚至樓宇外型。」

他回憶舊香港,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有大型屋苑的雛形,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屋苑出現有十字形的建築,後來因樓望樓問題又出現鑽石形單位,然後又再改良間隔,但今天卻在走回頭路,「今時今日個社會俾緊咩生活方式我哋,呢個要大家去討論。」

吳永順今年擔任2015 MIPIM Asia大獎的評審團,表揚優秀的建築項目。大會新增「最佳復修建築項目」,他深感認同,因為每幢舊建築都有其歷史價值,可以看到當時社會文化:「以前香港的舊建築只會消失,近年政府帶頭保育一批政府舊建築,值得鼓勵,可以令城市更有深度、有歷史感,而不是永遠追求賺錢。」

政府帶頭保育值得鼓勵

他建議,政府可以增加建築物條例的彈性,或主動提供誘因令業主願意保育舊建築。但問到他負責的中環街市活化計劃,最近宣佈由花費15億元的「漂浮綠洲」方案,改為6億元的「簡單版」,他就完全「封嘴」。但訪問其間仍忍不住多次提及這個歷時6年還未起動的項目,強調舊建築改成新用途,要保存靈魂又賦予新生命,顯見對當初計劃仍未忘懷。

事事司法覆核目的何在

近年,不少項目都遭到司法覆核的挑戰,中環街市亦然。他表示,尊重現有的法律機制,但司法覆核的客觀效果,一定會造成延誤,所以問題就在於延誤的代價是否值得,是否出自良好的動機?還是一種政治表態?

吳永順直言,香港先天條件限制建築創意:「現時的政府,是分開電話部門、相機部門,電腦部門,這樣的機制下,不可能製造出智能手機。」他認為,香港建築師其實有能力有創意,前提要有一個好的土壤,但香港發展商每寸賺盡的思維,建築物條例的限制,都令創意空間變得狹窄,反而到了其他地方,香港建築師發揮空間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