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博客 > 功。德。言 返回
地产 政治 经济 军事 社会民生 管理、销售与推广 营商 思辩 文史哲 媒体 教育 法律 生活随笔 旅游 旧文新编 比较满意的文章选集 香港的致命伤 中原往事 其他
浏览人次:18261    回应:8
功。德。言

早听良言,祸不及其身(2)

 

王文彦

怡居地产常务董事及
中原地产创办人
2016年11月26日

 

416日,我又警告港独分子:

  

『说甚麽「香港民族,前途自决」「举行自决公投」,先不说香港人是否有能力自己执政,在基本法下,他们有权自决吗?在没有中国首肯下,香港可以举行自决公投吗?香港己回归中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份,搞港独可以视中国(梁颂恒口中的「境外政权」)如无物?港独分子难道预计中国届时不会、不愿及不敢出手干预而袖手旁观?如出手,港独分子甚至全体港人 (如果都支持港独) 凭甚么撑得住中国全国力量的雷霆一击呢?』

  

在立法会选举迫在眉睫的八月及九月初,我又针对广大选民发表一系列的劝喻甚至警告文章,请他们投票时慎於选择,否则将会祸不单行。以下是某些节录:

  

『对三位候选人(刘小丽、何志光及游蕙祯)的政纲总算有一个基本了解,也大开眼界。要参政,尤其是成为出色政客(遑论政治家),他/她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精於历史、法律及哲学,这些学问知识代表著特定的智慧和才能,不能全备,最少也要弄通其中两种。此外,他/她必须忠於自己的国家!

  

观乎这三位港独候选人的政纲,不学无术,他/她们并不具备一丝一毫上述的能耐。尤有甚者,绝不爱国(中国)。当然要爱中国,这是出任立法会议员要宣誓履行的承诺!

  

94日就快来临,倒有兴趣看看上述三位港独候选人以至其他区的港独候选人是否能真个跑出,有多少位跑出。更有兴趣去看的是,律政司会否根据这些港独候选人的港独政纲,在选举日之前褫夺他们已得的提名;如暂且按兵不动,律政司日后又会否及(如会)如何追究那些跑出的港独候选人,他们明显违反了选举条例、提名确认书的声明,甚至作了虚假声明。

  

选民要好好运用手中宝贵的一票,好坏候选人代表著好坏的结果,选民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们这些窝囊者不尚空谈,都从历史、政治和实用角度,将看到的危机,告诉港独分子、激进本土派、泛民以至全体港人。 

 

为甚么要告诉全体港人,而不光是港独分子、激进本土派和激进泛民?因为香港兴亡,匹夫有责。在过往20年,全体港人(包括建制派)基本上都对多行不义、严重损害香港利益以至国家利益的上述政团、人士噤若寒蝉,过份纵容,从未高声喝止、鞭挞和制止,传媒客观上更是为他们张目,助纣为虐。大部份港人、政党及政团之所以独善其身,有的因为以为事不关己,有的认为上述政党、政团和人士言行没错,有的怕失选票,有的怕遭受金钱损失,有的怕自己和家人遭受人身伤害……不一而足。默许、纵容和袖手旁观的结果,就令香港多年来不断极度挑衅中国,最终造成今日香港的困境。一切过往多年默许、纵容和袖手旁观的港人、政党和政团都责无可卸!』 

 

自救之道:理智投票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我们现在就有一个化解大祸和补救之道。94日是立法会选举日,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手上宝贵一票来扭转目前的政经困局、败局。

  

具体做法很简单:将选票全部投到建制派、中间派和素来不与特区政府及中央为敌的温和泛民。

  

大部份选民若能这样做,自能:

  

1.     将港独、激进本土派、激进泛民及一切屡与特区及中央为敌的泛民都赶出议会;

  

2.     留下的温和泛民在议会占不足三分之一的议席,即使他们日后变卦反戈一击,由於他们没拥有对议会重要事项决议的否决权,不足为患。这样的议员组合,既对行政主导有一定的制衡,又互相协调、配合,杜绝以拉布、议会暴力来瘫痪特区政府的施政;

  

3.      议员日后在议会上,多谈香港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中港融合、合作互利和互补)和改善民生,少谈政治(特别是「真普选」、抗中反中);

  

4.     得到大部份敢於与坏分子划清界线的市民授权,无论是政府还是议员,日后自会合作无间,无惧地将一切破坏社会安宁和损害香港、国家利益的坏分子绳之於法,判之以刑;

  

5.      与国家同心同德集中力量建设和发展香港,追回过往错失的日子;

  

6.      上下齐心,从中小学教育开始,培养青少年对国家的效忠和顺从,对国内人民的互相尊重,不卑不亢;

 

7.     港独分子既然不爱中国,就请他们离开属於中国的香港。大家无谓再为他们的言行而深受困扰。

  

上述方式的投票,中港两蒙其利,香港的得益更大更多,至少香港可以避免提早改土归流,避免日益严厉而无任何实益的内耗,避免经济发展的边沿化,避免不断的沉沦。如果身为选民的您们觉得我的分析和提议还可以,请在94日务必投票,以您们宝贵的一票,扭转香港的政经困局、败局。』

  

『综合而言,本土派及港独头头普遍都是偏激、仇中、缺乏逻辑思维、思想幼稚、读书不大成、事业乏善足陈、不谙中国历史的年轻人。

  

若他们胜出选举,议会会出现怎样的景象,不敢想像。看来会成齐天大圣大闹天宫之局。』

  

港独及激进本土派头头志在议员的高薪高职高地位?

  

稍有头脑和常识的人,都认识到港独是Mission Impossible,为何港独和激烈本土派头头仍乐此不疲地拚命争取?

  

港独和激进本土派的强项是街头革命而非进入议会做辩护士。议会基於现时特殊政制,永远是建制派的天下,它的存在,只在维护建制派及现有制度,而不会接受街头革命,一切街头革命者在议会不会从基本上改变大局。

  

问题来了,既然没用,为何港独及本土派头头还要一头钻进去?真如他们所言,是将议会作为宏扬港独或激进本土主义的平台吗?假如这些头头真的里外如一,既缺乏逻辑思维,又思维幼稚,那还算是一个合理解释。

  

但假若这些头头是里外两个样,即仇中反中、港独及偏激仅是他们的外衣,内心却是一点都不仇中反中、港独及偏激。清醒明智的人以他们外在的言行去判断,会以为他们缺乏逻辑思维和常识以及思想幼稚,其实他们聪明清醒,他们只是扮猪食老虎。

  

果如此,那实在太可怕了!这些头头项庄舞剑(装成仇中反中、偏激及争取香港独立),志在沛公(立法会议员的高薪、高职、高名气及高社会地位)呀!

  

这些头头算准仇中反中、偏激及倾向港独在特定的社群中大有市场,只要争取到这个社群的支持,纵使这个社群人数不多,但在代议政制下,已足够将他们送入议会,达到个人的自私目的。』

  

 

- 待续 -

 
 
我要回应
我的称呼
回应 / 意见
验证文字
 
会员登入
登入ID 或 网名
密码
1. 向饭民说不 2016-11-27 13:39:14
同志平权,嘴里叫公平,实际上在西方国家显示是比特权给同性恋者。

中国人其实好包容同性恋。所以不要再叫什么平权。
2. 一个广州人看香港的浮沉 2016-11-27 13:48:52

一个广州人看香港的浮沉

 

我是在广州出生长大的广府系人士。我的亲戚朋友和曾经的同事、客户中有不少香港人,也多次去过香港。基於相近的语言文化,我应该比本版的许多外省网友更能准确和客观地理解香港人的心态和想法。今天就开个贴聊一聊香港浮沉的缘由和过程。当然,我这个帖子肯定不会让所有人,包括香港或大陆的网友满意,也肯定会有嘲讽,谩駡,挖苦,质疑(例如质疑我是否正宗的广州人或广东人等等)。在此先声明,我没有兴趣和这些人浪费时间,所有我认为属於以上类型的跟帖都不会回复。

 

  先列个提纲:

  

        一、香港在世界和历史上的定位

  二、香港是几时发达?怎样发达的?

  三、香港几时开始衰落?标志是什么?

  四、香港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五、香港的前途如何?

 

  在论述前,先引用一个先知先觉者的话:

 

  这是值得高兴的日子,但不用太兴奋。它回来了(指香港回归),至少是名义上回来了。不过人家政治、司法、行政自成一套,本质上就是和当年的租界没区别。这不是贬低它,而是有话直说。这种单方面的事实独立,再结合我们处於弱势的意识形态地位,最终只能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它发展的好了,是它民主自由、法制健全,抗拒我们干涉的结果;它发展遇到困难了,就是它自由受我们限制、法制被我们破坏、经济被我们拖累的结果。总之,无论回归后,它是好是坏,都极有可能把我们当作对立面,进行导向型攻击。我本人,一点也不看好两边能互利互惠地作为一家人过日子。  

  ——19984月《回归后续发展的几点预测》,李欣欣,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院,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社会研究局副局长

 

一、香港在世界和历史上的定位

 

  曾有网友说:香港是西方(主要指欧美)在中国(或亚洲)的桥头堡。这个说法大致正确,但感情色情太强,有违反中立性;桥头堡一词军事意味也太浓,与香港的实际情况不符。

 

  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香港是整个东亚地区中(香港影响力不及南亚,西亚,中亚,故不说亚洲地区),在制度、文化、社会结构等各方面最接近西方的城市,因而成为西方世界在东亚的一个最重要的基地和视窗。所以,香港相对於大陆的兴衰浮沉,其实就是西方世界相对於中国的兴衰浮沉。

 

  基於香港社会对西方的亲近性和亲和性(与及地点适中,东亚或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心区域内),现在和可见的将来,它依然会担当西方世界在东亚的重要基地和视窗的角色,依然会有许多世界500强企业将它的亚太区总部设在香港。所以香港不会沦为某些大陆网友所认为的小渔村,但它对中国内地的重要性和价值,就如西方对中国的重要性和价值一样,还将继续下降。

 

  换言之,如果西方对中国的重要性和价值依然象八、九十年一样,那么香港对大陆的重要性和价值也差不多会维持在那时的水准,还远远谈不上衰落。

 

二、香港是几时发达?怎样发达的?

 

  香港的发达并不是有些大陆网友所认为,是从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原因就是香港的定位并不只是西方对中国的基地和视窗,而是对整个东亚的基地和视窗。事实上直到八十年代初,中国大陆对整个西方世界的贸易总额还是很小的,而当时香港已经有亚洲四小龙之首的美称。香港这种历史地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由於二战大大削弱了英法等老牌帝国的力量,战后其殖民地纷纷独立,相继退出上海,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租借地或殖民地和托管地,香港就成为西方尤其英国可以直接控制和管治的最后堡垒。所以,香港的经济起飞其实是从六十年代开始的,大致和新马独立同时。

 

  不过,香港在回归前夕相对当时大陆的强势,也的确直接来源和得益於中国的改革开放。八十年代初期香港虽然号称亚洲四小龙之首,但考察其普通居民的生活水准,也就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2000年左右差不多,刚刚小康,谈不上富裕。事实上,即使在香港人最牛逼的九十年代,其优越感也主要是对於大陆和大陆人而言,而从来不是对於西方和西方人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除了大大刺激了香港经济,使许多香港人狂赚了中间暴利,发如猛虎外,至少还有以下三种显著的效益:

 

  1.许多香港本地工业如制衣、电子、塑胶、玩具等等,虽然本身的技术并不先进,但其产品贴近国际市场,有销路,於是在一段时间高速扩张,许多香港老板也纷纷往大陆投资设厂;

 

  2.许多外国知名(或不太知名的)品牌和企业初期不愿直接投资大陆市场(因市场规模还不够大,而且不熟悉,风险高),於是纷纷招揽香港人做代理;

 

  3.不少香港工人和基层职员得到晋升的机会,例如原来制衣厂的女工跟著老板到大陆后,当上师傅和车间主任,等等。

 

  以上三种效益都在九十年代的中期(回归前)达到最高峰,所以那的确是香港人的黄金时代。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得不提,就是汇率的变化。如果说八十年代大陆的官方外汇牌价是人为的,没有多少参考价值的话,那么基於民间自由交易形成的黑市价应该是比较接近真实的。八十年代后期,至少有四五年时间人民币:港元的黑市价是在45~50:100的范围内窄幅上落。但随著九十年代大陆政府盯紧美元的汇率贬值政策,人民币:港元曾去到>110:100,直到现在也没有恢复八十年代后期的水准。这就变相大大地拔高了香港人的生活水准,怂恿和鼓励其固化自己的优越感,也出现了拿香港政府综援的穷人居然有钱在内地包二奶等现象。

 

三、香港几时开始衰落?标志是什么?

 

  在九十年代中期香港表面最风光的时候,它的衰落实际上就已经开始,迄今超过20年了,只不过最近几年才开始为人们注意到和谈论到罢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相信大家知道香港,认识香港,几乎都是从它的流行歌和电视剧开始,那么我们就从它的标志性产业--传媒娱乐业分析。

 

  九十年代香港的传媒娱乐业有三件事,足以证明香港开始衰落,香港人开始丧失所谓的狮子山精神(如果它不只是一个传说的话):

 

  1.资本力捧和固化四大天王

 

  有香港网友可能马上会指正说,四大天王其实是某次演出活动随口叫出来的名称,不过后来被人承认和沿用罢了。这就是香港人的幼稚病。其实,如果没有资本在背后的默许和支持,这种偶然出现的名堂是不会持久的,更不可能达到后来那种十几年的垄断局面。资本之所以力捧和固化四大天王,说明它们已经无意在乐坛艰苦创新,只想吃老本,舒舒服服地赚钱;或者说,将钱投入来钱更快更容易的行当,例如房地产,而不愿再投入流行乐坛。

 

  香港资本和资本操纵的传媒,将香港流行音乐的衰落归结於盗版碟的冲击,其实又是混淆视听。在没有翻版CD之前,在黑胶唱片时代,一样有无数盗版音乐流行--翻录的录音带。其数量之大,技术之容易掌握(人人都可盗版,只要有答录机),远远超过初期的翻版CD。所以香港流行音乐的衰落可以有很多原因,但肯定和盗版无关。

 

  2.“三级片泛滥

 

  所谓三级片就其商业性质来说,就是投资小,周期短,来钱快,拍摄制作容易的东西。虽然表面的原因可以勉强解读为,当时内地人去香港开始容易起来了,为三级片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一条和制造四大天王泡沫一样,都是香港资本不愿再辛苦创作,只想轻松赚钱的表现,同样反映了香港人和香港社会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衰退。

 

  3.具有深刻西方背景和肩负特殊任务的苹果日报成立

 

    由於历史和社会环境等原因,香港大部分传媒的确早已存在不同程度的恐共拒共等情绪和倾向。但在它们毕竟还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媒体,而且没有很深的外国背景。所以九十年代中期以前,香港的媒体大体上还能做到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先不管这些议论是否正确或偏颇)。但苹果日报和苹果集团的性质和以前的媒体是绝然不同的,它的根本任务不是赚钱,而是极力煽动仇共以至仇中的情绪,与及千方百计地破坏特区政府的顺利施政。它的西方背景深不可测,所谓商业性只是掩人耳目的包装。因此苹果日报和苹果集团的成立标志著香港社会政治化的开始(以前是几乎纯商业社会),也是撕裂的开始,尽管它宣称的口号很动听,而它的许多从业人员和读者也对这些口号迄今信以为真。

 

四、香港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许多人都谈过不少香港衰落的原因,有些是容易看到和理解的,例如香港没有什么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香港多数人从事的航运,贸易,仲介,商业等是容易被学习和取代的,香港人并不比大陆人更聪明和更勤奋,香港的地产霸权,(律师)商勾结,阶层固化,流动困难,特区政府和议会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等等。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却难以从整体上或全局上解释香港的衰落。因为内地许多城市都有类似或更严重的问题,而香港的基础毕竟比它们好得多。

 

自立”於大陆)的结果。香港只想从与大陆的联系中获得好处,而排斥(或者表面接受,内心抗拒)任何联系必然带来的某种影响和改变,不论这种影响和改变是好是坏。由此,香港也就丧失了与大陆一起高速成长的机会(这个结论同样适用於台湾)。

 

  例如,香港一直自诩是国际金融中心。可是金融不是无本之木,它需要实业支撑,需要为实业服务才能实现自己的存在意义。那么香港的金融业究竟为谁服务??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除了少部分企业去过香港上市融资,部分香港的地下钱庄成为一些洗钱和灰色资金进出的管道外,绝大部分国内企业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和香港的金融业关系很有限。外资跨国公司也只会帮衬跨国金融集团,结果,香港本土金融业跳不出服务港资企业的小圈子,也必然随著港资企业的收缩而萎靡不振,所谓的国际金融中心几乎已成笑柄,只靠国家关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勉强维持。一个很简单的资料:1997年时香港股市的日均成交金额是沪深股市总和的10倍;到2015年整整掉了个头,沪深股市日均成交金额总和是香港股市的10倍,而且沪深股市有10%的涨跌幅限制,实行T+1(当日买不能当日卖),香港股市无涨跌幅限制,实行T+0(当日买可以当日卖)。如果沪深股市也象香港股市那样实行T+0而且解除涨跌幅限制,其日均成交金额将是香港的30倍不止。恰好,香港现在的经济规模也就是整个大陆的3%以下,呵呵~~

 

  再譬如,香港租金之高早已让中小商户叫苦连天,但可以大量节省租金成本的网购却因为技术落后,思想狭隘等原因发展寥寥,不成气候。其实网购最大的意义并不是节省租金,而是突破了市场的地理限制,让几千公里外的内陆客户可以轻易快速地买到许多原本沿海大城市才有的商品,让偏僻地方的小品牌也有机会一夜蹿红广为人知,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绝对是一场商业模式的大革命。自诩脑筋灵活,富有商业才能和跟紧国际潮流的香港人对此却鲜有所觉,更无行动,白白丧失引领商业革命的大好机会。甚至当国内的网路技术已经发展普及到连许多路边的士多和水果店都可以微信扫码付款时,不少香港人还以为十几年前就有的八达通是最好最方便的支付方式。香港早就low了,out了,但没几个香港人能意识到,更少香港人肯承认落后,也当然,几乎没有(如果不是全部没有的话)香港人会奋起直追。香港人自己也不想想,一个七百万人的城市能有多少技术人才和商业人才?能产生多少有价值的商业idea和创新?一个13亿人的国家又能有多少技术和商业人才?有多少有价值的idea和创新?不愿意好好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愿意端正态度,承认自己的落后,这样的香港只能被越抛越远。

 

  必须进一步指出,香港的衰落也和香港人的自私观念有关。典型的例子是港珠澳大桥。这个工程原来是香港建筑商胡应湘在九十年代后期提出的,但他煽完风点完火后就闪到一边,只打接工程赚钱的小算盘。然后香港和大陆,澳门讨论近十年,结果是大陆方面承担了最大部分的费用,而且拒绝了(大概也有中央扶持香港的压力)深圳提出的接驳设想(即双Y方案)。由此,香港企图垄断和抽水广东西部出口贸易的私心昭然若揭。深圳虽然口头不说什么,甚至还会表示深港一家亲云云,但从此彻底断绝了与香港有任何实质性合作的念头,香港也从此失去了深圳这个非常有实力的伙伴和后方。到现在港珠澳大桥还是一拖再拖,即使建成,基於香港根本就没有多少实业辐射力,广东西部的出口货运也不会经它走(西部也有许多港口,或走虎门大桥到深圳),最后还是得靠深圳搭救。

 

  所以广东人常说:香港佬,算死草--就是精明过头,连死了的草也要算钱。真正广东人对香港人的了解其实是非常深刻的(估计比许多北方网友深刻),呵呵。

 

五、香港的前途如何?

 

  坦率地说,香港的前途是黯淡的,尽管它不会一下子去,它的衰落过程可能还会比较漫长,但它的衰落已经是确定无疑的历史大趋势,而且不可能扭转了。这是因为香港社会的大多数人,不要说反对派及其支持者和同情者,即使是所谓建制派内的大多数人,也依然沉迷在所谓制度优越性的幻象中,依然沉醉在所谓狮子山精神的梦境里。所以他们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对大陆的态度,也就不会从根本上变革香港社会,去除弊端,扭转颓势。

 

  例如梁振英政府最近就高调提出,要香港在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Oh my God!!今时今日依然幻想神马超级联系人,这要何种闭塞和自大才能说出来的话?!而且这是出自一个被反对派指责为亲中的领导者之口(换言之,他对大陆的了解应该更客观和深入)。如果说和西方国家贸易,香港毕竟时间较长,经验较多,勉强还可以算大陆的老师的话,那么一带一路中都是些什么国家?大部分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例如巴基斯坦等。和这种国家贸易,大陆的知识和经验远胜香港,香港应该拜大陆为师才对。香港一没知识,二没经验,三没有这些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的实用而廉价的技术(相反这三项大陆全有),凭什么去当超级联系人?凭什么让人愿意你当超级联系人??

 

  必须指出,不仅是大陆人不再需要香港这个中间商,西方人也不想再要香港这个中间商,这是中间商的必然宿命,香港人自己死抱中间商思维不放,只能自食其果,怪得了谁??

 

  尽管香港依然会长期作为西方在东亚地区的基地和视窗,但其中的收益越来越和普通香港人无关。譬如世界500强公司还会将亚太区总部设在香港,但其中的职位不过数十人,范围不过财务,人事,行政,文秘之类。虽然薪水或较高,但得益人很有限,实质性的对人才需求量大的研发、生产、销售、后勤等主要部门只会集中在内地。而且随著内地人才的快速成长和中西交流的日渐成熟,这些香港的高端职务也很可能被内地人才占据,或者被跨国公司内部越来越多熟知中国的外国人占据。最后收益最大的依然只是这些高端写字楼的业主--大地产商。所以香港企图依靠的所谓总部经济,只能装点一下门面,满足一下虚荣,很难起到实质拉动作用。

 

  香港人总爱将香港的发达归结为狮子山精神,也就是香港人主观上的聪明和勤奋,内部原因;大陆网友则喜欢将香港的发达归结为各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也就是客观的外部原因。

 

  我看以后大陆网友不必再和他们争了,香港人喜欢吹嘘自己,就让他们去吹好了,不管这个狮子山精神是否曾经拥有,是否已成过去,都不重要了。

  因为我们大陆的改革开放精神已经完爆所谓的狮子山精神

 

  狮子山精神成就再大,香港毕竟是一个没有经过大的战争和动乱的地方,毕竟各方面的基础比国内许多城市好得多。

  而改革开放精神则是将整个国家由几乎一无所有发展到现在的世界第二,在不久的将来还很可能世界第一,那个更厉害,还用争论吗?!

 

    值得再讨论一下的是:改革开放精神为什么能完爆狮子山精神??因为狮子山精神是笼统模糊的提法,含义不清,谁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进行解释和演绎,所以宣扬狮子山精神实际上不能起到启发和振奋香港人的作用。并且狮子山精神的名称及一般解释,隐约可以感到格局偏小,目光向内向后(过去)而非向外向前(将来)。相反,改革即是承认自己的不足,所以才要改革;开放即是看到别人的长处,所以才要开放,改革开放所蕴含的意义非常明确而务实。因此官方不断宣传改革开放,在社会和大众潜移默化的正能量是非常巨大的。

 

  现在香港社会的分裂和僵持,实质就是东西方两条道路的对立。目前,这两条道路的对决还没有结果,而基於传统上对西方的迷信和对洋人的崇拜,大多数香港人即使能看出(或被告知)两条道路的对决这个本质,也不会(或不愿)相信中国会赢,因此香港社会的分裂和僵持也不会结束,进一步的混乱也在所难免。其实这两条道路对决的终极结果,如果能抛弃先入为主的西方优越论和西式话语及思维,现在就可以有比较清晰的估计了:虽然理论上任何执政集团都不会永远不犯大错,但要东风压倒西风,并不需要永远,按目前的发展趋势,只需要再有最多三四十年不犯大错就足够了,而这恰恰是中国的现行制度可以有效保证,西方的现行制度却难以保证的。因此,东胜西负的概率远大於西胜东负。香港人好自为之吧!!

 

   香港曾经是光彩夺目的美人,现在已经迟暮,或许我们有生之年,也将会看到她老态龙钟,弯腰驼背的样子。这是宿命,也是自然规律,可以叹息,但无法抗拒。

 

*****************************************

   本文於今年初首发国内著名的天涯论坛,得到该论坛的首页推荐和各栏目推荐,点击十几万次,评论千余条。现借王先生的宝地重发於此,略有修订。觉得好的网友请代为转发到香港本地论坛,并回馈一下香港网友的看法。谢谢!!

 

 

3. 第四章前半部分有问题,重发一下: 2016-11-27 13:55:47

四、香港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许多人都谈过不少香港衰落的原因,有些是容易看到和理解的,例如香港没有什么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香港多数人从事的航运,贸易,仲介,商业等是容易被学习和取代的,香港人并不比大陆人更聪明和更勤奋,香港的地产霸权,(律师)商勾结,阶层固化,流动困难,特区政府和议会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等等。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却难以从整体上或全局上解释香港的衰落。因为内地许多城市都有类似或更严重的问题,而香港的基础毕竟比它们好得多。

 

  从根本上说,香港衰落之大,衰落之速,是其整个社会无论从制度上,文化上还是经济上都企图自绝於大陆(香港人或认为是自立於大陆)的结果。香港只想从与大陆的联系中获得好处,而排斥(或者表面接受,内心抗拒)任何联系必然带来的某种影响和改变,不论这种影响和改变是好是坏。由此,香港也就丧失了与大陆一起高速成长的机会(这个结论同样适用於台湾)。

 

4. Word格式在这里排版混乱,全部改成txt档格式再重发: 2016-11-27 14:00:42

一个广州人看香港的浮沉

我是在广州出生长大的广府系人士。我的亲戚朋友和曾经的同事、客户中有不少香港人,也多次去过香港。基於相近的语言文化,我应该比本版的许多外省网友更能准确和客观地理解香港人的心态和想法。今天就开个贴聊一聊香港浮沉的缘由和过程。当然,我这个帖子肯定不会让所有人,包括香港或大陆的网友满意,也肯定会有嘲讽,谩駡,挖苦,质疑(例如质疑我是否“正宗”的广州人或广东人等等)。在此先声明,我没有兴趣和这些人浪费时间,所有我认为属於以上类型的跟帖都不会回复。

  先列个提纲:
  
    一、香港在世界和历史上的定位
  二、香港是几时发达?怎样发达的?
  三、香港几时开始衰落?标志是什么?
  四、香港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五、香港的前途如何?

  在论述前,先引用一个先知先觉者的话:

  这是值得高兴的日子,但不用太兴奋。它回来了(指香港回归),至少是名义上回来了。不过人家政治、司法、行政自成一套,本质上就是和当年的租界没区别。这不是贬低它,而是有话直说。这种单方面的事实独立,再结合我们处於弱势的意识形态地位,最终只能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它发展的好了,是它民主自由、法制健全,抗拒我们干涉的结果;它发展遇到困难了,就是它自由受我们限制、法制被我们破坏、经济被我们拖累的结果。总之,无论回归后,它是好是坏,都极有可能把我们当作对立面,进行导向型攻击。我本人,一点也不看好两边能互利互惠地作为一家人过日子。  
  ——1998年4月《回归后续发展的几点预测》,李欣欣,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院,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社会研究局副局长

一、香港在世界和历史上的定位

  曾有网友说:香港是西方(主要指欧美)在中国(或亚洲)的“桥头堡”。这个说法大致正确,但感情色情太强,有违反中立性;“桥头堡”一词军事意味也太浓,与香港的实际情况不符。

  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香港是整个东亚地区中(香港影响力不及南亚,西亚,中亚,故不说“亚洲地区”),在制度、文化、社会结构等各方面最接近西方的城市,因而成为西方世界在东亚的一个最重要的基地和视窗。所以,香港相对於大陆的兴衰浮沉,其实就是西方世界相对於中国的兴衰浮沉。

  基於香港社会对西方的亲近性和亲和性(与及地点适中,东亚或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心区域内),现在和可见的将来,它依然会担当西方世界在东亚的重要基地和视窗的角色,依然会有许多世界500强企业将它的亚太区总部设在香港。所以香港不会沦为某些大陆网友所认为的小渔村,但它对中国内地的重要性和价值,就如西方对中国的重要性和价值一样,还将继续下降。

  换言之,如果西方对中国的重要性和价值依然象八、九十年一样,那么香港对大陆的重要性和价值也差不多会维持在那时的水准,还远远谈不上衰落。

二、香港是几时发达?怎样发达的?

  香港的发达并不是有些大陆网友所认为,是从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原因就是香港的定位并不只是西方对中国的基地和视窗,而是对整个东亚的基地和视窗。事实上直到八十年代初,中国大陆对整个西方世界的贸易总额还是很小的,而当时香港已经有“亚洲四小龙之首”的美称。香港这种历史地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由於二战大大削弱了英法等老牌帝国的力量,战后其殖民地纷纷独立,相继退出上海,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租借地或殖民地和托管地,香港就成为西方尤其英国可以直接控制和管治的最后堡垒。所以,香港的经济起飞其实是从六十年代开始的,大致和新马独立同时。

  不过,香港在回归前夕相对当时大陆的强势,也的确直接来源和得益於中国的改革开放。八十年代初期香港虽然号称亚洲四小龙之首,但考察其普通居民的生活水准,也就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2000年左右差不多,刚刚“小康”,谈不上富裕。事实上,即使在香港人最牛逼的九十年代,其优越感也主要是对於大陆和大陆人而言,而从来不是对於西方和西方人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除了大大刺激了香港经济,使许多香港人狂赚了中间暴利,“发如猛虎”外,至少还有以下三种显著的效益:

  1.许多香港本地工业如制衣、电子、塑胶、玩具等等,虽然本身的技术并不先进,但其产品贴近国际市场,有销路,於是在一段时间高速扩张,许多香港老板也纷纷往大陆投资设厂;

  2.许多外国知名(或不太知名的)品牌和企业初期不愿直接投资大陆市场(因市场规模还不够大,而且不熟悉,风险高),於是纷纷招揽香港人做代理;

  3.不少香港工人和基层职员得到晋升的机会,例如原来制衣厂的女工跟著老板到大陆后,当上师傅和车间主任,等等。

  以上三种效益都在九十年代的中期(回归前)达到最高峰,所以那的确是香港人的黄金时代。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得不提,就是汇率的变化。如果说八十年代大陆的官方外汇牌价是人为的,没有多少参考价值的话,那么基於民间自由交易形成的“黑市”价应该是比较接近真实的。八十年代后期,至少有四五年时间人民币:港元的“黑市”价是在45~50:100的范围内窄幅上落。但随著九十年代大陆政府盯紧美元的汇率贬值政策,人民币:港元曾去到>110:100,直到现在也没有恢复八十年代后期的水准。这就变相大大地拔高了香港人的生活水准,怂恿和鼓励其固化自己的优越感,也出现了拿香港政府综援的穷人居然有钱在内地包二奶等现象。

三、香港几时开始衰落?标志是什么?

  在九十年代中期香港表面最风光的时候,它的衰落实际上就已经开始,迄今超过20年了,只不过最近几年才开始为人们注意到和谈论到罢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相信大家知道香港,认识香港,几乎都是从它的流行歌和电视剧开始,那么我们就从它的标志性产业--传媒娱乐业分析。

  九十年代香港的传媒娱乐业有三件事,足以证明香港开始衰落,香港人开始丧失所谓的“狮子山精神”(如果它不只是一个传说的话):

  1.资本力捧和固化“四大天王”

  有香港网友可能马上会“指正”说,“四大天王”其实是某次演出活动随口叫出来的名称,不过后来被人承认和沿用罢了。这就是香港人的幼稚病。其实,如果没有资本在背后的默许和支持,这种偶然出现的名堂是不会持久的,更不可能达到后来那种十几年的垄断局面。资本之所以力捧和固化“四大天王”,说明它们已经无意在乐坛艰苦创新,只想吃老本,舒舒服服地赚钱;或者说,将钱投入来钱更快更容易的行当,例如房地产,而不愿再投入流行乐坛。

  香港资本和资本操纵的传媒,将香港流行音乐的衰落归结於盗版碟的冲击,其实又是混淆视听。在没有翻版CD之前,在黑胶唱片时代,一样有无数盗版音乐流行--翻录的录音带。其数量之大,“技术”之容易掌握(人人都可盗版,只要有答录机),远远超过初期的翻版CD。所以香港流行音乐的衰落可以有很多原因,但肯定和盗版无关。

  2.“三级片”泛滥

  所谓“三级片”就其商业性质来说,就是投资小,周期短,来钱快,拍摄制作容易的东西。虽然表面的原因可以勉强解读为,当时内地人去香港开始容易起来了,为“三级片”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一条和制造“四大天王”泡沫一样,都是香港资本不愿再辛苦创作,只想轻松赚钱的表现,同样反映了香港人和香港社会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衰退。

  3.具有深刻西方背景和肩负特殊任务的苹果日报成立

    由於历史和社会环境等原因,香港大部分传媒的确早已存在不同程度的“恐共”,“拒共”等情绪和倾向。但在它们毕竟还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媒体,而且没有很深的外国背景。所以九十年代中期以前,香港的媒体大体上还能做到“就事论事”和“对事不对人”(先不管这些议论是否正确或偏颇)。但苹果日报和苹果集团的性质和以前的媒体是绝然不同的,它的根本任务不是赚钱,而是极力煽动“仇共”以至“仇中”的情绪,与及千方百计地破坏特区政府的顺利施政。它的西方背景深不可测,所谓商业性只是掩人耳目的包装。因此苹果日报和苹果集团的成立标志著香港社会政治化的开始(以前是“几乎纯商业社会”),也是撕裂的开始,尽管它宣称的口号很动听,而它的许多从业人员和读者也对这些口号迄今信以为真。

四、香港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许多人都谈过不少香港衰落的原因,有些是容易看到和理解的,例如香港没有什么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香港多数人从事的航运,贸易,仲介,商业等是容易被学习和取代的,香港人并不比大陆人更聪明和更勤奋,香港的地产霸权,“状”(律师)商勾结,阶层固化,流动困难,特区政府和议会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等等。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却难以从整体上或全局上解释香港的衰落。因为内地许多城市都有类似或更严重的问题,而香港的基础毕竟比它们好得多。

  从根本上说,香港衰落之大,衰落之速,是其整个社会无论从制度上,文化上还是经济上都企图自绝於大陆(香港人或认为是“自立”於大陆)的结果。香港只想从与大陆的联系中获得好处,而排斥(或者表面接受,内心抗拒)任何联系必然带来的某种影响和改变,不论这种影响和改变是好是坏。由此,香港也就丧失了与大陆一起高速成长的机会(这个结论同样适用於台湾)。

  例如,香港一直自诩是“国际金融中心”。可是金融不是无本之木,它需要实业支撑,需要为实业服务才能实现自己的存在意义。那么香港的金融业究竟为谁服务??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除了少部分企业去过香港上市融资,部分香港的“地下钱庄”成为一些洗钱和灰色资金进出的管道外,绝大部分国内企业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和香港的金融业关系很有限。外资跨国公司也只会帮衬跨国金融集团,结果,香港本土金融业跳不出服务港资企业的小圈子,也必然随著港资企业的收缩而萎靡不振,所谓的“国际金融中心”几乎已成笑柄,只靠国家关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勉强维持。一个很简单的资料:1997年时香港股市的日均成交金额是沪深股市总和的10倍;到2015年整整掉了个头,沪深股市日均成交金额总和是香港股市的10倍,而且沪深股市有10%的涨跌幅限制,实行T+1(当日买不能当日卖),香港股市无涨跌幅限制,实行T+0(当日买可以当日卖)。如果沪深股市也象香港股市那样实行T+0而且解除涨跌幅限制,其日均成交金额将是香港的30倍不止。恰好,香港现在的经济规模也就是整个大陆的3%以下,呵呵~~

  再譬如,香港租金之高早已让中小商户叫苦连天,但可以大量节省租金成本的网购却因为技术落后,思想狭隘等原因发展寥寥,不成气候。其实网购最大的意义并不是节省租金,而是突破了市场的地理限制,让几千公里外的内陆客户可以轻易快速地买到许多原本沿海大城市才有的商品,让偏僻地方的小品牌也有机会一夜蹿红广为人知,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绝对是一场商业模式的大革命。自诩脑筋灵活,富有商业才能和跟紧国际潮流的香港人对此却鲜有所觉,更无行动,白白丧失引领商业革命的大好机会。甚至当国内的网路技术已经发展普及到连许多路边的士多和水果店都可以微信扫码付款时,不少香港人还以为十几年前就有的“八达通”是最好最方便的支付方式。香港早就low了,out了,但没几个香港人能意识到,更少香港人肯承认落后,也当然,几乎没有(如果不是全部没有的话)香港人会奋起直追。香港人自己也不想想,一个七百万人的城市能有多少技术人才和商业人才?能产生多少有价值的商业idea和创新?一个13亿人的国家又能有多少技术和商业人才?有多少有价值的idea和创新?不愿意好好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愿意端正态度,承认自己的落后,这样的香港只能被越抛越远。

  必须进一步指出,香港的衰落也和香港人的自私观念有关。典型的例子是港珠澳大桥。这个工程原来是香港建筑商胡应湘在九十年代后期提出的,但他煽完风点完火后就闪到一边,只打接工程赚钱的小算盘。然后香港和大陆,澳门讨论近十年,结果是大陆方面承担了最大部分的费用,而且拒绝了(大概也有中央扶持香港的压力)深圳提出的接驳设想(即双Y方案)。由此,香港企图垄断和“抽水”广东西部出口贸易的私心昭然若揭。深圳虽然口头不说什么,甚至还会表示“深港一家亲”云云,但从此彻底断绝了与香港有任何实质性合作的念头,香港也从此失去了深圳这个非常有实力的伙伴和后方。到现在港珠澳大桥还是一拖再拖,即使建成,基於香港根本就没有多少实业辐射力,广东西部的出口货运也不会经它走(西部也有许多港口,或走虎门大桥到深圳),最后还是得靠深圳搭救。

  所以广东人常说:香港佬,算死草--就是精明过头,连死了的草也要算钱。真正广东人对香港人的了解其实是非常深刻的(估计比许多北方网友深刻),呵呵。

五、香港的前途如何?

  坦率地说,香港的前途是黯淡的,尽管它不会一下子“死”去,它的衰落过程可能还会比较漫长,但它的衰落已经是确定无疑的历史大趋势,而且不可能扭转了。这是因为香港社会的大多数人,不要说反对派及其支持者和同情者,即使是所谓“建制派”内的大多数人,也依然沉迷在所谓“制度优越性”的幻象中,依然沉醉在所谓“狮子山精神”的梦境里。所以他们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对大陆的态度,也就不会从根本上变革香港社会,去除弊端,扭转颓势。

  例如梁振英政府最近就高调提出,要香港在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Oh my God!!今时今日依然幻想神马“超级联系人”,这要何种闭塞和自大才能说出来的话?!而且这是出自一个被反对派指责为“亲中”的领导者之口(换言之,他对大陆的了解应该更客观和深入)。如果说和西方国家贸易,香港毕竟时间较长,经验较多,勉强还可以算大陆的老师的话,那么“一带一路”中都是些什么国家?大部分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例如巴基斯坦等。和这种国家贸易,大陆的知识和经验远胜香港,香港应该拜大陆为师才对。香港一没知识,二没经验,三没有这些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的实用而廉价的技术(相反这三项大陆全有),凭什么去当“超级联系人”?凭什么让人愿意你当“超级联系人”??

  必须指出,不仅是大陆人不再需要香港这个中间商,西方人也不想再要香港这个中间商,这是中间商的必然宿命,香港人自己死抱中间商思维不放,只能自食其果,怪得了谁??

  尽管香港依然会长期作为西方在东亚地区的基地和视窗,但其中的收益越来越和普通香港人无关。譬如世界500强公司还会将亚太区总部设在香港,但其中的职位不过数十人,范围不过财务,人事,行政,文秘之类。虽然薪水或较高,但得益人很有限,实质性的对人才需求量大的研发、生产、销售、后勤等主要部门只会集中在内地。而且随著内地人才的快速成长和中西交流的日渐成熟,这些香港的“高端”职务也很可能被内地人才占据,或者被跨国公司内部越来越多熟知中国的外国人占据。最后收益最大的依然只是这些高端写字楼的业主--大地产商。所以香港企图依靠的所谓“总部经济”,只能装点一下门面,满足一下虚荣,很难起到实质拉动作用。

  香港人总爱将香港的发达归结为“狮子山精神”,也就是香港人主观上的聪明和勤奋,内部原因;大陆网友则喜欢将香港的发达归结为各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也就是客观的外部原因。

  我看以后大陆网友不必再和他们争了,香港人喜欢吹嘘自己,就让他们去吹好了,不管这个“狮子山精神”是否曾经拥有,是否已成过去,都不重要了。
  因为我们大陆的“改革开放精神”已经完爆所谓的“狮子山精神”。

  “狮子山精神”成就再大,香港毕竟是一个没有经过大的战争和动乱的地方,毕竟各方面的基础比国内许多城市好得多。
  而“改革开放精神”则是将整个国家由几乎一无所有发展到现在的世界第二,在不久的将来还很可能世界第一,那个更厉害,还用争论吗?!

    值得再讨论一下的是:“改革开放精神”为什么能完爆“狮子山精神”??因为“狮子山精神”是笼统模糊的提法,含义不清,谁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进行解释和演绎,所以宣扬“狮子山精神”实际上不能起到启发和振奋香港人的作用。并且“狮子山精神”的名称及一般解释,隐约可以感到格局偏小,目光向内向后(过去)而非向外向前(将来)。相反,“改革”即是承认自己的不足,所以才要改革;“开放”即是看到别人的长处,所以才要开放,“改革开放”所蕴含的意义非常明确而务实。因此官方不断宣传“改革开放”,在社会和大众潜移默化的正能量是非常巨大的。

  现在香港社会的分裂和僵持,实质就是东西方“两条道路”的对立。目前,这“两条道路的对决”还没有结果,而基於传统上对西方的迷信和对洋人的崇拜,大多数香港人即使能看出(或被告知)“两条道路的对决”这个本质,也不会(或不愿)相信中国会赢,因此香港社会的分裂和僵持也不会结束,进一步的混乱也在所难免。其实这“两条道路对决”的终极结果,如果能抛弃先入为主的西方优越论和西式话语及思维,现在就可以有比较清晰的估计了:虽然理论上任何执政集团都不会永远不犯大错,但要“东风压倒西风”,并不需要“永远”,按目前的发展趋势,只需要再有最多三四十年不犯大错就足够了,而这恰恰是中国的现行制度可以有效保证,西方的现行制度却难以保证的。因此,东胜西负的概率远大於西胜东负。香港人好自为之吧!!

   香港曾经是光彩夺目的美人,现在已经迟暮,或许我们有生之年,也将会看到她老态龙钟,弯腰驼背的样子。这是宿命,也是自然规律,可以叹息,但无法抗拒。

*****************************************
   本文於今年初首发国内著名的天涯论坛,得到该论坛的首页推荐和各栏目推荐,点击十几万次,评论千余条。现借王先生的宝地重发於此,略有修订。觉得好的网友请代为转发到香港本地论坛,并回馈一下香港网友的看法。谢谢!!

5. 井 2016-11-27 14:42:37
写甘长冇人会睇,你真系好得闲
6. 向饭民说不 2016-11-27 23:16:14
井,都话你系不学无术的废青啦。
7. 呀井你条曰本路 2016-11-27 23:34:35
下陷补完又林过,幅射天天在漏,日本AV都移民送到中国啦
8. Dan 2016-11-29 05:31:51
虽然好长篇,但写得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