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博客 > 房屋透视 返回
浏览人次:12561    回应:8
房屋透视

补贴置业的政策考虑

 

苏伟文

浸会大学持续教育学院院长
2015年11月17日

上个星期团结香港基金会发表了有关补贴置业的建议,由於该会是由前特首董建华先生牵头创立,其建议自然受到各方人士的注目,因为这个建议无论落实与否,其政经的含意都惹来无限遐想,可以这样的说,这个建议反映了目前房屋问题的复杂,任何建议都会引来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复杂 不易解决

香港房屋问题由来已久,从战后的居住问题,到了今天的劏房问题,在七十年间可说是从未停止过。事实上今天香港的房屋问题比战后的复杂,从前是讲求有瓦遮头,到了今天还要考虑居住上的种种,这不是说我们的要求过分或是不对,而是当社会进步而人们的要求自然向上,问题只会更复杂。房委会努力了数十个年头,可是到了今天还是无法彻底将公共房屋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复杂性不是如坊间想像般这么简单。在一个复杂的房屋问题上,团结香港基金会的建议也无法解决整个房屋问题,这个建议的针对点在补助市民置业这个层面上,引伸出来的讨论自然是集中在这个建议的细节和公平性,偏偏在政策层面上的讨论却是不多,这是在一项重要建议的讨论上的不足。从政策方向来说,这个建议是补贴市民置业,而且要购置的是公共房屋。在考虑点上,可以分为:一、补贴;二、置业;三、公营房屋,要详细讨论也应在这三个切入点。

首先,这是一个补贴方案,以补贴方式来达致一个政策目标,潜台词是目前市场力量根本不可能完成政策上的要求。在这方面我们要明白,在自由市场的前提下,政府的角色应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秩序,而不是去干预市场,这是作为市场经济的香港一贯奉行的思维。但这并不代表政府以不作为来应对任何事情,当市场失效之时,政府的干预也有其依据,可是问题是市场是否失效和政府的干预是否到位。要补贴市民置业,等於说置业已是遥不可及,需要政府的帮忙,这也间接的向社会宣布,以现时的社会状况,大多数人是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去置业,政府补贴是唯一出路。这是否一个解决房屋问题的方案?抑或是在解决不了房屋问题而产生的一个补助机制?当中不无争论。

界定资格 是个难题

其次,这是一个置业的建议。在房屋问题上,市民当然希望拥有自己的房产,但购房是房屋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目前有不少低下阶层居住在环境欠佳的居所,这个情况当然不理想,但说到要增加居住成本来改善居住质素时,这些居於次等居住环境的低下阶层都有难处。团结香港基金会的建议是置业,可是即使有政府的补助,这些低下阶层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供款,却是另一个大问号。有学者粗略算了一下,即使有政府的补贴,以现时建议的方式,每月的房屋供款也要七千元以上。对真正的低下阶层,每月七千元的供款并不轻松,对他们来说,燃眉之急是尽快迁上公屋,置业是另一个层次的考虑。所以我们也要弄清楚,这个建议不是完全解决房屋问题,而是提出有关置业难的一个解决方案。

第三,这是购置公营房屋。建议中的未来公营房屋不分公屋或居屋,而是一律当出售公营房屋方式交付给市民。问题是,这变相是给了一个全民参与的丁权游戏。如何界定合资格人士已是一个难题,可以合资格购置的人士数目不能太少,否则有违政策目标,可是订立门槛若是宽松的话,必定会助长申购意欲,到时候也会变成满十八岁便合资格的申请人大幅增加,另一种形式的「丁屋」会否出现不无可能。

所以说到房屋问题要小心研判,从来订立政策都是出於良好意愿,执行时往往才发现魔鬼总是在细节里。

 
 
我要回应
我的称呼
回应 / 意见
验证文字
 
会员登入
登入ID 或 网名
密码
1. qwer 2015-11-17 15:28:18
香港的财富有一大部份凝结在物业上,在可见的将来香港人不太可能再次累积这么大的财富,这班“智者”的建议是可以彻底摧毁香港。
历史的偶然性吧,董、梁二位真是香港的灾星!




2. 打工仔 Andy 2015-11-18 07:42:28
补贴人去买楼, 多如到极点!
3. 打工仔 Andy 2015-11-18 08:41:15
有d 人, 揾几多洗几多, 洗晒咪伸手问你攞屋攞钱罗!
大把人有私楼只要收收埋埋咪可以攞公屋真劲!
真系你唔攞就笨! 我地交税咪供养佢地罗!
4. 历史长河 2015-11-19 17:33:39
师兄所言甚是!共养之!
5. 肥婆四 2015-11-22 15:56:25
经济日报2015/11/20
增公屋助置业 长官意志累事

撰文:

许桢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总监、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栏名:房策透视

上周,本栏指出,现届政府改划土地、重建旧区,已然明显向公屋倾斜。若为上届政府城市开发不足之误,而作权宜之举,先推临时税项遏抑需求,再见缝插针增加住宅供应以解燃眉之急,尚且情有可原。然则,日后如透过填海等方式新造土地,却未能扭转此一价值取向、政策惯性、发展趋势;愈发提高公屋比例、增加资助置业,恐能博掌声於一时,却必致香港税制、公共开销更见扭曲,断然无法持续发展。

启德拒增公屋 实属择善固执

社会资源分配既患寡亦患不均,但最患不公。赋税责任与住屋福利进一步脱鈎、背驰,则经济动力、活力、潜力愈发丧失;民众生活水平和阶级上流都只会裹足不前,甚或适得其反。从九七前到九七后,将军澳地积比、公屋量不断向上改划,卒致眼前就业不足、交通挤塞、设施欠奉等问题;廿一世纪新市镇生活条件竟不如大埔、沙田,俱因政策盲从造成规划失衡而致。

早前启德体育城坚守规划原意,拒向「多建公屋」屈服,实属择善固执。然则,政局民粹化会否导致更多本作他途的土地、税金,改投资助房屋?透过填海、重建,新造城市空间的经济诱因为何?有限的公共资源如何追上无限的资助房屋需求?难道单凭港府之力,毋须业界参与,就可独自完成城市拓展?

为城市未来谋出路,断不可无视香港公营房屋历史源流。从石硖尾大火,到港九新界漫山遍野寮屋户搬入广厦千万间;自60年代至今,以徙置区、临屋区、廉租屋为起点,半世纪以来不断进步的租住式公屋,本具有重置、安恤性质,并与当时人口、经济实况相对应。

就此而言,「三年上楼」只能被视为良好社福愿望,而非硬性政治承诺,毕竟土地资源及公共财政有限。若倒果为因,新开发土地须以满足公屋需求为首要指标;复在「三年上楼」之上造成「先上楼后上车」之预期,并以此为施政成败分际綫,无疑违背了百余年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经贸中心,市场导向的分配原则。

公屋半卖半送 银行另有盘算

此与普遍活跃於全港地界之内逾千年,可供居住生产、转让继承、重建重划的各式私人物业,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功能、经济作用与市场角色。港人必须正视问题本质——对租赁公屋或其他资助房屋需求日切,既由香港土地制度、开发计划停滞不前造成,也是人力资源、产业战略未能与时并进之果。

毋庸赘言,要平衡供求,提升购买力、增加供应缺一不可;参考董建华年代「租者置其屋」教训,但凭长官意志,以数百元一尺让公屋住户成「半业主」;慷纳税人之慨之余,却始终难以拉近户主恒常收入与市场资产价格的大幅差距。

「租者置其屋」犹如「半卖半送」的一次性资产转移,却由於其「非现金」性质,终究治标不治本。当年计划,出於董特首良好意愿却未竟全功,补价机制失诸「严苛」是果不是因。正因晋身「半业主」成本过低,当公屋「业主兼住户」意图卖楼变现、换屋就学转工之时,透过「补地价」而获「全业权」再出售的价格差距,顿时变得奇高。

皆因「授人以渔」变「授人以鱼」,户主本因符合收入上限,而获资助房屋「居住权」。如今取得「半业权」,若将该单元投入市场,以原「半卖半送」尺价为基点,如向政府补价过低,则恐防公共资源低价流入掌控巨额流动资金者之手。甚或带来各种公、私舞弊隐患。

在低补价体系下,中产纳税人透过私人住宅市场高昂楼价,直接、间接成为政府库房收入主力,进而补贴公屋户住权和业权。最终资助房屋却流向享有资金优势——如毋须大额按揭者手中,原公屋户恐再度流向私人租住市场;公屋私有化反而顾此失彼,未见拓宽市场之利,先见社福网失守之弊。

如补价过高,则公屋「业权闲置」顿成「半业权闲置」,对社会而言亦无益於房产供应、住宅流转。对户主而言,在付出了一定首期、月供,影响支出分配、现金储蓄之余,所谓资产上升、反向按揭亦如空中楼阁。受制於户主实际收入未见提升,本就过度自我保护的香港银行体系,断难以违反常识,大举向公屋业主提供个人周转或商业运作资本。

城市拓展增私楼供应 长远目标

银行自必同时考核资产价格和借贷人月入。政府固然有权以行政措施,让住户成「半业主」。却受限於「租者置其屋」始终无法改变「半业主」生产力与工作回报,而难以越过公屋从「半业权」到「全业权」的市场障碍。

最终,「租者置其屋」重蹈「居屋」覆辙;纳税人高额补贴地价、建筑成本、管理及修缮费用;交通便利、设施完备的珍贵熟地,却因流转率远远低於一半,而远未达致资源最佳配置。笔者相信城市拓展、新增私人住宅供应是本,以此为前提有序调整税额、摆脱「土地财政」,理应成为港府长远目标。

与此同时,普罗大众可支配收入提高,联同私人住宅供应上升,才是所谓「业权不均」造成贫富悬殊的解决之道。维持公屋供应和上楼预期,甚或提供更多资助置业选择,都与笔者对香港楼市、城市发展的理解相背驰。

在城市规划层面,维持商业空间、私人物业,以及文教、体艺等公共用地的合理比例;避免增加公营房屋成单一目标而挂一漏万,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阶层对不同城市空间的需求,理应成为全民共识、奋斗路向。

6. 云在青天水在瓶 2015-11-22 17:07:25
近年来,香港的楼市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有鍳於此,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控制需求的措施,如提高印花税,为非香港居民设限等等。但不曾想,特别印花税在控制了需求的同时,也令业主在二手市场上大量减少了放盘,令二手供应严重不足,使楼价继续上升。

补贴买业的建议,无疑用心良苦,想让一些能力不足的底下层人仕变为有能力入市的准业主,不过这样做,客观上必然造成市场需求的增加。虽然这只是公屋和居屋的资助,但必定会令市场产生扭曲,虚增需求。

在供应问题未解决时,又无端人为增加需求,楼市政策究竟路向何方?
7. 历史长河 2015-11-22 17:39:45
肥婆兄所言甚四!
8. 肥婆四 2015-11-23 07:26:03
自由社会因公平劲争而进步,物劲天择才有劲争力,偃苗助长不但徒劳无功,甚至如前几年新闻报导北京动物园的老鹰,饴养员掉只只鸡入去都吓佢一跳,要劳烦饴养员用剪刀剪细比佢食用,试问政府又可以养得几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