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博客 > 精英文集 返回
浏览人次:10704    回应:0
精英文集

与民共议、共建「宜居宜业」的香港

陈茂波
发展局局长
2015年10月19日
昨天,发展局联同五个专业团体,包括香港建筑师学会、香港工程师学会、香港园境师学会、香港规划师学会,以及香港测量师学会,在政府总部举办了「土地供应论坛」,共有200多名与土地规划和发展息息相关的专业人士和学生参加。我亦亲身参与,和各与会者包括年青一辈,就土地供求切磋交流,为香港未来发展路向一同思考。

就土地需求而言,现时各个指标,不论是住宅、写字楼或商舗的租金、售价和空置率,都显示香港各类楼面的供求失衡非常严重。我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香港土地开发在过去十多年明显放缓滞后,而在未来二、三十年,按统计处最新的人口推算,香港未来人口增长即使放缓,但仍有约100万人、50万户的增长,相当於三个半沙田新巿镇(不包括马鞍山)的住户规模。坊间经常有些论述指,我们巿区还有几千公顷的「闲置土地」,只要全部发展这些土地,便无需开拓新土地。撇除我们政府部门同事正努力检讨土地用途,短中期内改划土地以增加供应,只要大家冷静客观仔细想想,现在我们的巿区是否真的有所谓「闲置土地」可以容纳三个半沙田?这种「替代论」是否真的有现实的基础?

另外,坊间亦有一种论述,认为香港土地不能无限发展,而应该订立人口上限。不过,正如在昨日论坛上有不少专家学者已指出,香港正面对人口老化问题,而根据统计署最新推算,情况较过去估计还要严重。人口老化对社会的经济活力、政府的收入和开支、巿民的供养比率,都带来重大的影响。放眼世界,所有面对人口老化的成熟经济体,例如新加坡和德国,都正想方设法增加人口,解决人口老化带来的问题。如果我们因为一些眼前的土地发展争议,便轻率地转向订立人口上限,这会否令将来人口老化比例更严峻?将来年青人的供养负担会否更重?因此,我们不应该「斩脚趾避沙虫」。

在昨天的论坛上,各个专业团体代表和与会人士,对於未来香港土地的需求和人口老化的挑战,基本上没大争议。不过,对於土地供应的方法和优次问题,会上的论点和建议可谓百花齐放。尽管不同专业人士的意见侧重点不同,但我相信大家最终的目的都是以巿民的福祉出发,以「人」为本。其中一点我感受很深,在论坛上,一方面有意见指应该尽量保留乡郊土地和自然环境给下一代享用,但另一方面亦有人念及现时居住恶劣环境劏房内的人的处境,认为政府应该继续发展土地。由此可见,即使大家都是从「人」出发,但也可能因为著眼点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立场。

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理性、客观地看待开拓土地的工作,平衡发展和环境保育的需要,为香港长远未来制订全面而合理的土地规划发展策略。对於与会人士提出不同增加土地的方法,例如发展夹杂「棕地」和寮屋的新界乡郊,或探索全新的填海技术,我和同事们都会细心聆听,事实上我们的工作亦已朝这些方向发展。不过,正如规划署署长在论坛上指出,开拓土地的工作需要兼及考虑的因素众多,巿民亦有多元诉求,基本上不可能有单一的土地供应方法,便可以解决目前土地不足的问题,而必须是采取多管齐下,兼顾短、中、长期的措施。至於坊间不时有意见提出政府应先采取某一项土地供应措施(例如发展棕地),而放弃其他开拓土地计划,在现实环境中,这恐怕难以解决我们所面对复杂的土地问题。

无论如何,昨天的论坛是一个难得机会,也是一个起点,让政府和专业团体共同探索土地规划和发展这个严肃的议题。我期望社会各界可以继续客观看待事实,共同权衡轻重,共同突破樽颈,共同解决土地不足问题,为市民的福祉出一分力,令香港继续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宜居宜业的大都会。

http://www.devb.gov.hk/tc/home/my_blog/index_id_148.html
 
 
我要回应
我的称呼
回应 / 意见
验证文字
 
会员登入
登入ID 或 网名
密码